“肃王殿下既得宠,又与贾史王薛、开国一脉有了交集。
太上皇和陛下对此不闻不问,显然是有意让他发展自己的势力。
即便已有薛家为他效力,我们家也可以从贾家这条路上找机会。
将来肃王若成为太子或皇帝,我们家定能获益。”
“反之,若肃王失败,我们也能及时抽身,不至于像薛家那样陷入困境。
这对我们来说是最稳妥的选择。”
夏金桂听后终于明白了夏夫人的打算,皱眉问道:“可是咱们家已经投入了不少地……”
夏夫人笑着安慰道:“这没关系,工部正在各地考察世家设立工厂,我们家也是如此。
肃王殿下需要人也需要钱,我们可以给予支持。
但到了关键时刻,我们会适时退让。”
夏金桂略显遗憾地说:“可惜要是我能嫁给他就好了……”
夏夫人叹息道:“时机错过了,若你能当他的侧妃,我定全力支持。
如今也只能如此,但福祸难料,也许现状反而是最好的。”
夏金桂点头附和,但内心并不认同。
贾蓉曾去过夏家,她躲在屏风后偷看过。
不得不承认,贾蓉的样貌确实不错,皮肤白皙细腻……
若是在过去,夏金桂或许会为有这样的夫婿而感到开心。
然而现在,与楚稷相比,贾家顿时显得逊色许多!
夏夫人察觉到她的想法,拍拍她的手劝道:“儿啊,一切皆是天命。
况且我们家嫁入贾家已算高攀了!虽然都是皇商,但薛家的根基远非我们所能比拟,那是四大家族之一啊!”
夏金桂冷哼一声:“不过是薛家运气好罢了!若是我先见到肃王殿下,哪里轮得到他们家姑娘!”
她二人今日未能见到宝钗,因此对她的样貌一无所知。
在曹公笔下,这位女子似乎逊色于她无数倍。
夏夫人摇头未语,但夏金桂追问不停:
“母亲,若 ** 后去了宁国府,是否真能掌管家务?”
夏夫人有些迟疑地答道:
“应当可以。
你只需留意两人:一位是西府的老祖宗,她是贾家的长辈,若她喜欢你,你怎么做都是对的;另一位是东府的大老爷贾珍,他的话在东府无人敢违抗。
不过这些都还早,现在才刚议亲。”
“我看贾家似有急切之意,或许看重咱们家的财富。
我们家不缺钱,我只担忧你的性子……”
夏金桂满不在乎,心中却暗想贾蓉有何出彩之处?
若有机会与楚稷相伴,贾蓉和贾家又算得了什么?甘愿为奴亦无妨!
……
此时,
马车内,薛姨妈意味深长地说:
“孩子,我今日察觉夏金桂的神情有些异样,往后你要多加小心。
她与你贾家、史家、林家的姐妹不同!”
“我以为她是个乖巧的,不曾想她看肃王殿下时的眼神竟像要吞食一般,哪还有半分小姑娘的模样?”
“将来贾家与王府定免不了往来,你要当心。
男人皆如此,家花不及野花香!”
“你琏二哥便是这般,即便王爷地位尊贵,也无法阻挡女人一次次投怀送抱!”
宝钗闻言羞红了脸,反驳道:
“母亲,您这是何意?即便有人真做了什么,那也是林妹妹的事。”
薛姨妈摇摇头,严肃说道:
“虽然是她之事,你也需有所表示。
众多侧妃中,谁得王爷青睐,谁便占先机。
如今你……好好想想吧。”
宝钗羞得无地自容,意识到薛姨妈必定会对她和楚稷单独相处产生误会。
薛姨妈无奈地叹息,这种话确实难以启齿,她也觉得难以开口。
更何况,在无意中看到女儿与未来女婿亲密时,她自己也有几分触动。
回到薛府后,薛姨妈刚进院子便吩咐:
“同喜同贵,快去烧些热水,我想要沐浴……”
养心殿内,太上皇与雍和帝都在翻阅手中的小册子,时而皱眉,时而舒展。
片刻后,太上皇放下册子,对一直等待的楚稷说道:
“这个做官册是个好主意,是谁想到的?”
说完,他闭目揉了揉鼻梁,楚稷立刻上前为他按摩太阳穴,说道:
“皇爷爷,这是国舅爷的嫡孙商墨提出的。
起初只是想让洋人把经验写下来,后来发现我们的工匠也能这样做。”
“渐渐地,它演变成现在的形式,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详细记录,再分发给新工匠学习。
遇到难题时,即使一时想不起解决办法,也可以查阅册子寻找答案。
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雍和帝放下册子,笑着问:
“这就是你发明的做官册?”
楚稷摇摇头苦笑:
“儿臣本想抢这个功劳,但这是陆航的主意。
他认为既然工匠能做到,官员也能做到。
如今朝廷每隔三年甚至每年都会有新官员上任,但他们缺乏经验。”
“如果能让朝中各部及地方官员记录工作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综合筛选后编成册子,以后每位新官员都配备一本,那么他们在任职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
只需翻开做官册,就能找到解决方法,迅速处理事务。”
太上皇轻轻拍了拍楚稷的手,转头问道:“你思虑良多,想必也明白此事虽是好事,却极难推行吧?”
楚稷叹息一声:“何止是难!这就好比让一位成功的商人将自己的经商秘籍全部公开,官员亦然,各有手段,若全写进官册,那优势尽失。”
“吏部三年一考,本是升迁之道,可一旦官册下发,他们原本的优势也将荡然无存!连朝中那些深谙权谋的人也不例外!”
雍和帝和太上皇点头表示认可,两人满意楚稷为江山着想,也为他分析得如此透彻感到欣慰。
但此事正如楚稷所说,确实棘手。
然而此事对大乾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意味着新官上任即有丰富经验,更重要的是,朝堂上或许可以减少一些冗员。
太上皇满怀期待地问:“你可有什么解决之法?”
雍和帝见楚稷犹豫,便豪迈地说:“朕准你直言,但说无妨!”
楚稷试探性地开口:“皇爷爷,父皇,要不就在太庙设议?”
太上皇和雍和帝同时皱眉,楚稷急忙补充:“儿臣只是随口一提,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还请皇爷爷和父皇定夺!”
为何二人皱眉?
因为楚稷的意思是以太庙供奉之位作为筹码,让朝臣分化。
太庙是 ** 祭祀祖先之地,历朝历代都有功臣配享太庙,这是莫大的荣耀!
这种荣耀不仅属于一代人,更是世代相传的荣光!
本朝仅在开国时允许四位王爷和八位公爵、十二位功臣配享太庙,之后即便是在太宗时期或太上皇执政期间,也未曾再增补过。
如今正值天灾连连,非太平盛世之时。
若突然开启太庙祭祀,确实有些不合时宜。
这是皇家颜面,更是历代祖先的尊严所在。
雍和帝沉思片刻后说道:\"眼下还不行,再耐心等待一下。\" 等待什么呢?自然是等待从外地带回的种子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等到百姓不再挨饿之时。
那时,雍和帝与太上皇便能因拯救苍生而被奉为圣君。
到那时再开启太庙祭祀,便不会显得仓促。
太上皇点头赞同:\"确实,此时的确为时尚早。
再过几年也不迟。
此事暂且保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楚稷对此也深感无奈,此事并非出自他的本意。
但他认为现在公开此事确实为时过早。
当时商墨和陆航执行任务时,还有其他知情者。
若是被老大老二抢先上报,这份功劳便会被抢走。
尽管目前无法直接获取功劳,但先占个位置总归是有备无患。
雍和帝听后笑道:\"此事值得嘉奖,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封赏?\"
楚稷早已胸有成竹,随即跪拜道:\"儿臣恳请父皇赐予陆航一个王府长史的职位,同时给予商墨一定的奖励,在冶造局为其安排一个职务。\"
雍和帝并未迟疑,实际上这些事情楚稷完全可以自行处理。
但此番开口,无疑是表达对皇室的忠诚与敬重,这让雍和帝甚是欣慰。
\"准奏!\"
\"多谢父皇!\"
雍和帝忍俊不禁:\"行了,若无其他事,不妨去看看皇祖母。
你已几日未入宫,她老人家想必也在惦记你。\"
雍和帝每日都会前往慈宁宫问安,皇太后自然对楚稷牵挂不已。
然而如今诸位皇子执掌大权,除三皇子外皆事务繁忙,雍和帝特意降旨免除他们的早晚朝见。
楚稷笑答:\"正好儿臣也思念皇祖母了。
皇爷爷、父皇,儿臣告退。\"
待楚稷离去后,太上皇缓缓开口道:
“这些粮食种子必须尽快培育,明年春天就要先分发到江南各地,此事需广为传播!”
雍和帝微微一怔,随即明白了这是太上皇担忧自己无法亲眼见证天下无 ** 之日。
于是如今先行宣扬此事,即便驾崩,也能因这件造福苍生的大功德而留名青史。
自然,官册中也会有所记载。
往后史书上还会多出几笔。
皇家银行旧址旁的新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