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稷低头偷笑,嘴角微颤。
这拍马屁的话,谁听了都躲不过,太上皇怕是又在殿外暖心殿门口等着了。
林如海为太上皇时期所提拔,现被召回中枢,太上皇未出面已表明诸多问题。
昨日朝堂上,雍和帝发布旨意,要求各地官员加强对**的调查,显示太上皇加速权力转移。
楚稷理解太上皇的考量,因时间紧迫。
太上皇训政期间,雍和帝的政绩直接关联太上皇的声誉。
冶造局的成果与海外**促使太上皇决定给予雍和帝更多权力。
雍和帝问楚稷安排是否完毕,楚稷保证一切妥当。
途中,楚稷与林如海商讨府中事务,林如海虽知楚稷主导府务,却无法明言。
雍和帝赞扬楚稷用心,并告知户部新设皇家银行,相关文件次日查阅。
林如海作为户部左侍郎需全力配合,原左侍郎调任银行负责后勤,双方须紧密协作。
林如海恭敬应允。
来时楚稷已介绍银行概况,林如海深知其重要性,尤其因提议来自楚稷,作为未来岳父理应协助。
雍和帝体恤林如海旅途劳顿,嘱其归家休整,次日赴户部若有疑问可向霍尚书咨询。
林如海谢恩后告退。
林如海退出养心殿后,雍和帝转向楚稷,面色严肃地问:
“在路上你对他透露了多少?”
楚稷笑着回答:“路程不远,我也没说多少。
而且这些都是容易打听出来的事,儿臣怎敢乱讲。”
雍和帝笑了,指向座位说道:“坐下吧。
你之前提到的物理学院不错,和你离宫前提议的学校有相似之处。
但这个物理学院只培养工匠,朝臣恐怕不会同意。”
楚稷连忙摇头:“父皇,物理学院培养的不是工匠,而是各行业的学者!古时百家争鸣,多么繁荣?现在只有儒家盛行,社会发展却停滞了。”
“暂时无法提升工匠的地位,那儿臣只能另想办法。
马修他们回英格兰必定带回有用人才,难道也要当工匠对待?不说别的,仅蒸汽机就足以改变时代。
未来会出现比现有船只载重更大、比马车更快的发明!也许还有能让人在天上攻击地面敌人的东西,这些儒家做不到!所以必须为匠人提供出路,让他们思维更活跃!”
雍和帝嘴角微抽,无奈地说:“别给朕画大饼,说得太夸张了。
你是想让人绑在风筝上往下扔 ** 吗?”
楚稷愣住,好奇地问:“父皇也有这种想法?画本?”
雍和帝连连摆手,心想自己年轻时也爱看画本听故事,难道要告诉楚稷?
见楚稷充满好奇的眼神,雍和帝直言:“稷儿,你要明白,很多时候不是儒家决定朝堂和百姓的未来,而是时代!”
“天子需要儒家来愚民和治民。
你既建**学校,又建物理学院,朝臣会怎么想?”
楚稷摇头道:
“父皇,面对天下大势,任何学派和个人都无法左右。
海外已经开始大规模发展工业,我朝不可再闭关锁国。
儒家虽能治民,但我赞同此道。”
“治国治民,不应抱残守缺,更不应故步自封。
我们必须紧跟乃至引领时代的步伐。
唯有如此,大乾才能在未来的潮流中强大起来。”
“比如冶造局研发的纺纱机,一旦成功,就能同时纺十六根线,相当于工部成衣监的八倍。
若考虑质量和速度,其效率将提升百倍!”
“这看似只是工部事务,但从长远看,关乎国家发展。
一旦某件事被推动,往往带动其他方面加速进步。
大乾绝不能停滞不前,必须持续向前。”
雍和帝愣了一下,仿佛在楚稷身上看到年轻时的自己。
接着他叹息道:“稷儿,你忽略了重要的一点。
一台织机抵得上八人,那其余七人怎么办?为君者需愚民也需疲民,否则游手好闲之人增多,天下岂不混乱?”
楚稷苦笑道:“父皇,哪会有七人闲置?即便人口翻倍,我也定能让所有人都忙碌不停。”
大乾欲发展,绝不能维持现状。
儒家适应封建社会,因它强调愚民和疲民,使百姓无暇深思,不会生事。
然而,儒家亦有局限,它限制了时代的上限,使大乾难以进步。
楚稷欲引导大乾步入新纪元!
如今冶造局已能炼钢,掌握诸多领先技术。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增强国力!
前提当然是解决粮食问题……
楚稷直言道:
“儿臣明白父皇欲效仿皇祖成为圣君,但皇祖之路不可复制。
皇祖在位时有天时,而今父皇需凭地利与人和!”
皇家银行成立后,将与各国开展贸易往来。
如今冶造局正全力生产低成本、高售价且难以复制的商品,以换取大乾所需的粮食等物资。
待大乾国力迅速提升,再结合海外贸易带来的粮食及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的推广,虽不能保证彻底消除饥民,但实现国家富强已是必然。
父皇,盛世仅是一个目标,开拓疆土才是更大的功绩。
然而要实现这一点,国力与军力缺一不可,而军力的基础正是由工匠制造的装备提供。
雍和帝头疼地说道:“停!你怎么总让我觉得你在哄我?”
楚稷急切地说:“儿臣怎敢 ** 父皇,直言而言,儿臣若有意争夺储位,自然希望大乾国力和军力越强大越好。
即便争夺失败,大乾繁荣,儿臣作为亲王也能享福。
此心天地可证!”
雍和帝摆手打断:“别说了,让我想想。”
雍和帝明白楚稷所言属实,既然连如此‘大逆不道’的话都说出来了,还有什么好怀疑的?
皇家银行起初便在朝臣内部引发争议,否则不会如此顺利成功。
然而设立**学校旨在培育更强更优秀的武将,文 ** 答应吗?
这也是为何他与太上皇一直压制此事的原因,担心文官不满。
为君者,也非能随心所欲。
即便开设**学校已不易,更不用说只培养工匠的物理学院。
太上皇从暖心殿缓步而出,皱眉道:“不如先设个书院如何?先育人才,日后慢慢证明其价值。”
楚稷心中无奈回应:“皇爷爷,此事需父皇降旨,孙儿无力为之。
首批招生就计划招收千人以上,人数太多啊。”
“孙儿并非逃避责任,更非担忧皇爷爷与父皇猜疑于我,只是其中定有人使诈。
若到时孙儿惹祸上身,又如何为皇爷爷和父皇分忧呢?”
太上皇笑着呵斥道:“原来是在这里等着朕啊!”
稍作迟疑后,他对雍和帝说道:“既然稷儿说得如此直白,你就答应了吧!就以朕的名义,说朕对工部的工匠很失望,正好各地也有一些无家可归的孤儿。”
雍和帝急忙道:“此事怎能劳烦父皇出面引发争议,还是由儿臣来做吧。”
太上皇摆手道:“可以,但要等你说的那种纺织机问世并在工部崭露头角之后再进行,明白吗?”
楚稷大喜,躬身道:“多谢皇爷爷!请皇爷爷放心,孙儿绝不会让皇爷爷和父皇失望!”
雍和帝哭笑不得地叹息道:“父皇,您真是对他太纵容了!”
太上皇笑吟吟地坐下说道:“稷儿近来做得很好,这件事确实关乎国家与民生。”
他之前在后面听得清楚,虽赞同楚稷的部分想法,但也有些不明白之处。
于是问楚稷:“刚才你说即使人口翻倍,你也有办法让大家忙碌不停,具体是什么方法,详细讲讲!”
楚稷嘿嘿一笑,将冶造局即将涉及的工业产品介绍了一遍,接着说道:“皇爷爷、父皇,这些事情工部难以胜任,还需避免与民争利。
最好的办法是由工部牵头,在各省各县挑选合适人选开设各类工厂,并派遣实干官员监督,防止恶性竞争。
一旦这些工厂建成,别说现在的流民了,就连老人小孩也能做些简单的零工。”
“冶造局正在设计许多农具,将来能帮助百姓更轻松高效地耕种,这样农闲时间也会增加,大家同样可以去工厂工作,只要工厂足够多,人就不会闲下来!”
雍和帝皱眉道:
“究竟要建多少工厂?到时候供大于求,又会有多少工厂倒闭?人口的增长总有个极限,而工厂却昼夜运转,产能过剩只是早晚的事!”
楚稷心想,你真是不了解咱们华夏人的生育能力啊……
不过眼下还不是讨论这个的时候,他笑着回应道:
“所以得靠朝廷和皇家银行支撑!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下跌时,正是扩大大乾基础设施建设的好时机!父皇,如今的大乾在我的眼里还有很多地方亟待重建,而这需要大量劳动力!”
“前后大概得花三四十年,这段时间大乾的实力必定持续提升!与海外交流增多,摩擦也会随之增加。
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增强国力,进而进军海外!”
太上皇和雍和帝微微一愣,他们还在琢磨如何应对国内的匪患和边疆的外族威胁呢。
你这孩子倒好,已经在盘算海外扩张了?
养心殿内,
楚稷结合前世的记忆与自己的见解,挑选了一些要点对太上皇和雍和帝讲述。
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当今的大乾,也有一些需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