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天的研究,雍和帝和太上皇最终同意了楚稷的提议,尽管涉及商税,但只要妥善处理,对国家有益。
楚稷面色阴沉地说:“二皇兄身为皇子,又是吴王,竟对百姓生活一无所知!数千年来士农工商各司其职,难道二皇兄认为百姓仅靠种田就能生存?”
“且不论天灾人祸,单看每年的农税,二皇兄可知五口之家在风调雨顺时要种多少田才能温饱?三名壮劳力的家庭一年扣除赋税后能剩多少粮食?又能卖多少钱?百姓卖东西有多难?何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楚秩听后脸色难看,但仍强辩道:“强词夺理!自古以来士农工商等级分明,各行其职才能稳定社会。
只有让种田者勉强糊口才能……”
话未说完突然中断,楚秩看到部分朝臣异样的目光,低声咬牙道:“你是在害我!”
楚稷心中冷笑,心想这还只是开始!
转身面向朝臣说道:“各位,如今大乾正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革!英格兰海船一事想必大家已知晓。
海外列强发展迅猛,大乾也必须变革。”
“皇家银行将与各国使节洽谈,由鸿胪寺协助,与各国协商交易事务。
大乾所需,他国所缺,互通有无。”
“皇家银行从国内收购,从国外购买民用物资及军需品,盈利部分便是银行的收入来源,诸位应当明白其潜在利润。”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尽皆变色。
户部尚书只觉脑海中嗡鸣作响,迅速出列跪拜道:“陛下,我朝要放开海禁?”
群臣顿时窃窃私语,有人附和,亦有人反对。
雍和帝指尖轻动,夏守忠随即上前扬鞭高呼:“安静!”
这一鞭声响彻殿内,加上他的厉声喝止,顿时令众臣噤声。
雍和帝徐徐说道:“父皇与朕商议多日,认为如今正是放开海禁之时。
不过,目前仍禁止百姓私自出海及与外族往来。”
“所有事务交由鸿胪寺和皇家银行处理,其他部门可协助,但不得干预。
皇家银行将新设外交部,专司此事。”
此言一出,底下议论声再次四起。
武勋一脉的史鼐、史鼎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激动。
他们本无实权,上次赴肃王府时,楚稷已应允此事。
苦等多日,终于盼来消息!
虽未提及具体负责人,但楚稷当时语气笃定,料想不会错。
“大哥,成了!”
史鼎兴奋得声音微颤,史鼐却压住情绪低语:“小声!”
恰逢夏守忠再次扬鞭示意肃静,兄弟二人遂低头不语。
雍和帝端坐龙椅,淡然道:“海禁乃父皇与朕决断,此为利国利民之举,不容再议。
若有异议者,散朝后至养心殿,朕与父皇当面‘解答’。
肃王,继续讲。”
户部尚书霍州苦笑着心想:这黑锅背得也太冤了吧!前阵子看工部尚书因冶造局背黑锅还暗自庆幸,如今却轮到自己了……
这会儿就算辩称不知情,怕也没人信了。
*
放开海禁意味着多大的利益!
若是提前单独提议上朝商议,能否联系上皇家银行都是个问题!
天下虽以皇帝为尊,却也并非可以随心所欲、独断专行。
若朝臣一致反对,即便海禁政策已实施,最终仍可能成为权贵家族瓜分的利益盛宴。
然而此刻话题转向皇家银行,将海禁与银行联系起来。
若此时反对,对三品以下或背景薄弱的官员而言,无异于砸了自己的金饭碗。
毕竟,此事关系到家族未来的福祉。
想起前几日十几名勋贵被围攻的事件,谁还敢轻易站出来反对?
武将挨打尚能忍耐,但文官若因此丢脸,便再难立足朝堂。
楚稷笑着安抚群臣:“各位不必太过担忧海禁之事,其中虽有利可图,但难以长久维持。
海外蛮夷的状况大家心知肚明,冲突迟早会发生。”
接着他话锋一转,提及国内的盈利方式。\"冶造局生产的各类商品将通过各地分销,而皇家银行则扮演批发商的角色。
我们将在各地挑选经销商销售这些商品,利润按七三分成。
在初期资金不足时,银行甚至可以提供免息贷款。”
当听到“免息”
二字,群臣心中顿时涌起一丝不安。
---
大明宫内,大臣们围着一堆新奇物品转来转去,这些都是楚稷刚派人送来的。
冶造局的工匠众多,其中一部分擅长火器制造,其余的大多被安排研究这些小玩意儿。
御史费清拿起一个铜制双筒望远镜,疑惑地问:“肃王殿下,这是何物?为何耗费如此多铜材?明末时,清军入关,蒙古骑兵横扫中原,无数金银铜铁被掠走。
如今虽稍有好转,但铜仍是稀缺资源,此物分量沉重,想必耗费不少铜料,实在令人惋惜。”
为何会缺铜?因为那时铜被视为珍贵金属!
---
每个朝代铸造钱币都需要大量铜材,而且各地的世家豪族还会囤积金银铜币。
朝廷为了维持经济稳定虽不能大规模铸币,但仍有其他资源消耗。
更何况如今各大寺庙也用铜铸造佛像,损耗更加严重。
楚稷拿着望远镜,将前后盖打开后笑道:“这不是全铜的,里面是铸铁,只有一层薄薄的铜片蒙骗人。”
费清接过望远镜,轻声说道:“这样还好,大乾缺铜。
方才肃王提到的海外贸易,能不能多进口些铜?铜越多越好啊!”
楚稷无奈摇头:“这种东西各国都很看重,目前更重要的是引进大乾缺乏的各种粮食作物和树种。”
他边说边把望远镜放到费清眼前,冶造局已熟练掌握玻璃制造技术,这望远镜只有十倍放大率,勉强能在一公里外看清人影轮廓。
平日用来“玩”
没太大意义,但若用于战场则价值非凡!
“天哪!这是宫门?这么近?!”
费清兴奋地拿起望远镜反复试验,宛如孩童般充满好奇。
原本围绕着其他玻璃制品及商品的大臣们纷纷围拢过来,争先恐后地抢走了望远镜。
“我的天!这么清晰?这至少两里地吧?能看这么远?”
“给我看看!让我也试试!真的能看到!”
“给我!快给我!这么远都能看清人影?”
“这简直是神器!如果战场上给斥候营装备,岂不是能更快发现敌情?”
“没错!这东西用来对付敌方斥候更实用!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却看不到我们!”
大臣们争相抢夺望远镜,在殿门前不断惊叹。
费清见抢不过,转而看向地上的水泥管,疑惑问道:“肃王殿下,这东西看起来像渠管。”
“没错,就是这种管道!成本极低,还能现场制作,省去运输环节。
朕计划把神京城所有渠道全部替换。”
楚稷边说边踢了几脚,展示其坚固。
这个时代已有下水道,多为铜、铅、瓷管。
北城、南城甚至没有管道,仅在路旁挖沟。
达官显贵不屑于此,所以无人关注环境。
水泥管虽简陋,却能使用几十年,最重要的是能改善街巷气味。
雍和帝笑看众臣惊叹于送来宫中的物品,连太上皇的新殿都采用七彩琉璃瓦、透明玻璃窗、水泥柱墙,既奢华又节俭。
金漆装饰后的水泥柱,同样辉煌壮丽。
为何说它节俭又奢华?琉璃瓦、玻璃等看似昂贵,实则造价不高,但售价却翻倍。
楚稷打算先在宫中道路装上玻璃灯,用蜡烛照明,待通电后再改用电灯。
兵部尚书康怀推开都察院御史费清,凑近低声问:“殿下,这些小发明对国事无大用,您之前不是承诺过吗?”
楚稷笑道:“已有成果,一种**类似古代震天雷,威力更强,成本不高;另一种**包威力更大,需定点安置;还有新型**,但目前产量有限……”
康怀急切追问:“大炮呢?”
楚稷微微皱眉,低声说道:“新的火炮正在研发中,体积和重量都会小很多,加上轮子后便于运输。
不过依旧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原材料的生产速度缓慢,需要更多时间。”
对于黄*的配比更加复杂,还需部分工匠制作非*产品以支持皇家银行。
当前国内缺乏橡胶,许多项目暂时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加之冶造局尚未迁至新址,无法利用水力锻造,产量大幅下降。
楚稷计划在小河安装涡轮发电设备,但其中技术难题不少,耗时良久。
康怀急切地说:“我有可用之人!工部若不肯调配,兵部总能行吧?城外的大营还能调派,让三千营或五军营前去,必要时神机营也可以!他们就靠这个维持生计。”
楚稷苦笑道:“此事关乎机密,绝不能让他们参与。
我会招募一些流民作为学徒,只进不出,至少在装备大规模推广前不会泄露。”
“**和**不久便会送来,父皇已同意在演武场进行试验。
除这两样外,还会有几支新造的遂发枪,性能优于现有火器。”
康怀眼睛一亮,正欲追问,却被二皇子楚秩打断:“父皇,儿臣认为六弟此举有所不妥!内务府和宗人府也在负责其中某些环节,例如蜡烛便是内务府职责所在。”
“儿臣以为,凡不涉及**的部分均可转交内务府和宗人府处理。
毕竟他们管理皇商,效率更高……”
话音未落,殿卫匆匆来报:“陛下!第二批样品从冶造局运往途中遭伏击,肃王殿下十余名亲卫受伤,随行工匠与路人伤亡严重……”
朝堂陷入沉寂,众人难以置信地盯着殿卫。
心中暗想,这可是王爷的物品,朝廷的资产,谁敢拦截?
况且这些仅是样品,并非唯一成品,截取又有何意义?
楚稷听闻消息后反应强烈,疾步上前质问:“运送之物是否完好?随行亲卫护送的物品有无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