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腾沉声道:“你可别在这事上轻举妄动,贾环对这些姐妹都很在意,上次牛继宗夫人想为镇国公世子牛安提亲,只因贾家二姑娘不愿嫁人,就被贾家拒绝了,而且贾环还许诺三十无子方可纳妾。\"
李氏笑道:“二姑娘性情独特,还有三姑娘和四姑娘呢。
老爷不必担心,我只是询问凤丫头,绝不会轻举妄动。\"
王子腾摇头道:“此事不宜操之过急,待事情结束,云儿再作打算,若真能迎娶贾家的姑娘,也是他的福分。\"
次日清晨,李泰集结部队离开京城,途中等待地方军马汇合。
雁门关。
平西侯望着城下连绵的蒙古军营,叹息道:“这几日我们损失了多少兵力?”
副将答道:“回禀侯爷,因蒙古频繁进攻,我军已损失三万多人。
他们不知从哪弄来火炮,但损失并不大,只有万余人。\"
平西侯听后眉头紧锁,照此战损速度,不用几天,雁门关就会失守,而朝廷的援军却迟迟未到。
距离雁门关五十里处,李泰带领的三十万援军正安营扎寨。
中军大帐内,李泰坐在主帅位置,左手边是邓达及诸将列座。
李泰严肃地说:“探子回报,雁门关已被蒙古围困许久,我们现在距战场还有五十里,诸位有何见解?”
邓达道:“大帅,依我之见,可乘蒙古不备,在夜晚派遣奇兵袭击,挫其锐气。\"
李泰点头赞同:“这也是个策略,诸位怎么看?”
见无人反对,他笑着道:“既然如此,我们商议派谁出击。\"柳芳心中一震,明白关键时刻到了。
邓达提议:“大帅,地方军骑兵不足,建议从京畿大营和十二团营各抽调一万两千五百人,凑足五万如何?”
李泰转向柳芳与元兴勋臣边军一脉的将领问道:“两位意下如何?”
柳芳二人对视一眼,知道推脱不过,起身拱手道:“末将愿往!”
李泰闻言拍案赞许:“好,本帅在此静候佳音!”
深夜子时,柳芳整装待发,对身后开国一系的子弟说:“并非所有人都能前往,需留一半人,这其中的道理想必你们明白。\"
身后众人齐声道:“属下明白!”
柳芳命手下将所有人马的马蹄用棉布包裹,随后与十二团营的队伍汇合。
边军将领目睹这一幕,迅速效仿,也让人将自家马匹的蹄子包起来。
李泰举起酒杯说道:“诸位辛苦了,本帅在此恭候凯旋归来!”
说完一饮而尽。
柳芳在行军途中与同伴商议,决定于凌晨寅时发起突袭,这是人类最为疲倦且警觉性最低的时刻,此计源自贾环所授。
黎明将至,蒙古巡逻队依旧懒洋洋地按惯例巡逻。
忽然地面传来震动,对于久居马背的蒙古人而言,这意味着大批骑兵正在逼近。
巡逻队长趴下倾听片刻后站起身喊道:“速报将军,敌军来袭!”
然而回应他的却是来自远方的箭雨,队长只觉胸口剧痛,便失去意识。
箭矢不断射来,数量渐增,整个巡逻小组被彻底击溃。
尽管动静不大,但已惊动营帐内的守军,他们掀起帐篷查看时发现同伴倒在血泊中,于是高喊敌袭。
但随后一阵箭雨掠过,营地陷入死寂。
随即全副武装的大乾骑兵挥舞刀剑冲入蒙古大营展开攻势。
但蒙古营地规模庞大,此处的 * 乱迅速引起注意,大量蒙古战士朝这边赶来。
经过一番激战,成果显着。
柳芳深知若贪功冒进恐遭反噬,毕竟这里有六十万蒙古军队,即便每人吐口唾沫也能淹没他们这支五万人的小部队。
他转向边军将领道:“该退了,否则会被拖住,到时候想脱身都难。\"见将领点头同意,柳芳一声令下:“撤!”
刹那间,大乾骑兵向远方撤离。
蒙古指挥官眼见己方伤亡惨重,怎会让柳芳等人轻易逃脱,立即带领追兵紧随其后。
柳芳等人行进约三十里后,见到李泰正率部严阵以待。
柳芳示意部队分散至两侧,将 ** 通道留给了李泰。
远处的蒙古军队发现了大乾军阵,蒙古将领立即下令停止前进。\"南朝人果然狡猾,我们速回,向大汗汇报此事,日后必当给予他们沉重打击!”
……
李泰望着撤退的敌人,笑着问柳芳二人:“两位辛苦了,此战成果如何?”
柳芳答道:“大帅,此次夜袭大获全胜,歼敌近两万,我方仅损失两千余人。
因敌众我寡,为避免陷入苦战,属下提前下令撤回。\"
李泰听后十分高兴,击溃蒙古军队才是他所期望的,削弱开国一脉的势力只是顺便而已。
于是说道:“二位将军功不可没,先回去休整,我即刻安排犒赏全军!待返回神京,定会如实上报陛下你们的功绩。\"
柳芳二人相视一笑,向李泰抱拳致谢,随后返回营地休息。
接连几场大战确实令人疲惫不堪。
营中。
王云抚摸着左臂的绷带,眺望远方的神京,心想凭借此番功绩,回去至少能升任从四品,甚至正四品也并非遥不可及。
父母,请放心,孩儿绝不会让王家蒙羞。
王云自幼受王子腾亲自教导,耳闻目睹之下明白,父亲之所以有今日地位,全赖贾家扶持。
表面风光无限,实则根基薄弱,犹如浮萍。
当年开国时期四王八公十二侯皆为世袭贵族,唯独王家仅为一县伯,后因联姻贾家,才成为贾王史薛金陵四大家族之一。
然而,王家无世袭资格,常遭人背后嘲笑。
年少的王云便立誓,要为家族争取世袭身份。
雁门关。
平西侯立于城头,远眺蒙古阵营的混乱景象,问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副将回答:“据守城士兵报告,是一支骑兵突袭了蒙古大营。\"
平西侯听闻消息,心中暗喜,随即问道:“莫非是朝廷的援军到了?”
副将答道:“据时间推测,应该已到。
想来是突袭了蒙古大营,只是不清楚是谁领军。\"
平西侯微笑回应:“无外乎两人,一是如今炙手可热的阳平郡王贾环,二是英国公李泰。
前者为前次主帅,后者则在草原屡立奇功!”
副将点头附和:“侯爷所言极是,无论谁领军,都解了我雁门关之围。\"
另一边,蒙古大汗得知南朝偷袭成功,勃然大怒,决心给予反击。
在大乾军营中,李泰正与众人谈笑间,忽闻斥候急报:“蒙古大军来袭,约有三十万之众。\"
李泰闻言大惊,自忖自己不过三十万兵力,且步兵占二十万,蒙古此举意欲何为?忙道:“形势危急,随我迎敌,此战定然凶险!”
两军相遇,蒙古军直接冲击大乾步兵方阵,顿时人仰马翻,箭雨如注,大乾军损失惨重。
双方骑兵亦迅速交锋,战场血流成河,李泰握拳至指节发白。
随着战局持续,大乾步兵渐显颓势,李泰意识到战败已不可避免,若再不撤退,恐全军覆没。
“下令撤退!”
李泰果断下达指令。
大军开始缓缓后撤,蒙古军紧追不舍。
眼见伤亡人数不断攀升,李泰心如刀绞,却也只能选择撤退。
行至五十里处,蒙古军担心遭遇大乾援军,遂班师回朝。
大乾军则继续后撤十里,重新扎营设防,并派遣斥候侦察四周以防敌军突袭。
李泰巡视营地时,看到遍地伤员,深知幸存者寥寥无几。
返回营帐后,他召集诸将询问此次损失几何。
柳芳愁眉苦脸地说:“大帅,我军损失接近十万,其中大部分是步兵,蒙古方面的损失也不会少于两万。\"
李泰听后皱眉道:“也就是说,他们损失了四万骑兵,而我们损失了十万步兵?”
柳芳回答:“是的,大帅,加上偷袭的战果,确实是这样。\"
邓达说道:“大帅,目前我们的兵力不足以解除雁门关的危机,只能向陛下请求增援。\"
李泰无奈地点点头:“也只能这样了,都怪我事先没料到蒙古会出动三十万大军来袭击。
这件事的责任在我,我一个人承担。\"
神京城,皇城。
御书房里,弘武帝看完李泰的求援奏折,脸色阴沉地说道:“传张廷玉和陈廷敬前来见朕。\"
戴权恭敬地回答:“遵旨。\"
不久,张廷玉等人来到御书房,弘武帝把奏折递给众人,严肃地说:“你们看看吧。\"
张廷玉接过奏折看了一遍,然后递给旁边的陈廷敬,对皇帝说:“陛下,看来对付蒙古,还是要靠骑兵,跟对付罗刹人一样,步兵只会徒增伤亡。\"
陈廷敬接着说:“陛下,现在只能增加兵力了,绝对不能让雁门关陷落。\"
弘武帝皱眉问道:“派谁去带兵,增派多少兵力?”
陈廷敬回答:“陛下,依臣之见,不如请阳平王领兵前往。
阳平王贾环自从出仕以来未曾有过败绩,只要他领军,臣相信一定能给蒙古一个深刻的教训。\"
张廷玉听到这话说道:“如果贾环领兵出征,若是大获全胜归来,应该如何封赏?”
张廷玉身为内阁大臣,自然要考虑朝廷的利益。
贾环即便被封为郡王,哪怕有封地,也不足为虑,但要是成为有封地的亲王,那就成了藩王,封地上的事务都将由他做主,更何况西海沿子还是边境地区,容易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不得不防。
张廷玉这么想并非针对贾环,而是因为他作为内阁大臣的责任所在,实际上他对贾环非常欣赏!
张廷玉的话也正合弘武帝之意,如果立下大功却不给予适当的封赏,岂不是寒了天下士人的心。
陈廷敬微笑说道:“张相,您想太多了。
即便阳平王凯旋归来,也不必非要封亲王。
他还有嫡子和女儿没有爵位,可以从这方面着手。
这不是什么灭国之战,这样的封赏已经足够。
而且我看阳平王并不在乎这些虚名。\"
弘武帝与张廷玉对视一眼,随即转向戴权说道:“传旨,让贾环进宫觐见!”
戴权恭敬地应道:“遵旨!”
宁国府。
园中,贾环一家与迎春姐妹、邢岫烟、妙玉围坐湖边闲聊。
席间有四五个小娃娃,还有一个稍大的丫头在周围跑动,不时传出清脆的笑声,分别是珺姐儿和贾蔚、林愉、贾苍、贾茉。
贾蔚推开了身边的林愉,朝贾茉发出“啊啊”
的声音。
林愉被推倒后没有哭泣,而是站起来安静地坐下。
旁边的黛玉看到这一幕,立刻生气地说:“蔚哥儿,你这个捣蛋鬼,又在欺负弟弟,小心妈妈打你的屁股!”
听到声音的贾蔚转过头看了黛玉一眼,对她笑了笑,又继续对着贾茉发出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