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王夫人自行放弃荣国府的管理权,王熙凤便掌控了荣国府的经济大权。
后来贾环放出话来,荣国公爵位将由他的后代继承,这让她的日子过得很惬意。
闻言她笑着回应:“婶婶,我们贾家出了贾环这样的人才,家里一片兴旺,怎能不舒心?”
贾母听后笑道:“凤丫头这张嘴,总是说得好听,不过她说得没错,若不是环儿,贾家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北静王太妃笑道:“这也是太夫人平日积德的结果,才让贾家出了阳平王这样的英才。\"
南安王太妃也附和道:“正是如此,太夫人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等王府里的小王爷们一个个出生,那时才更热闹。\"
贾母笑着对黛玉和宝钗说道:“听到了吧,太妃们的期望,你们可得加油了!”
黛玉和宝钗听了,羞得脸涨得通红。
黛玉轻嗔道:“外祖母……”
周围的人听到后都笑了起来。
牛继宗的夫人刘氏笑着调侃:“再过几年,说不定就有小玄孙蹦出来了,到时候太夫人可有的忙了。\"贾母听后笑呵呵地说:“不忙,不忙,再多的玄孙我也不会觉得烦,我最喜欢热闹。\"
贾母心中盘算着,环哥儿已经成婚,宝玉也应该考虑终身大事了,得跟史家商量一下。
想到这里,她把目光转向了史家的两位诰命。
李纨笑着说:“太夫人,阳平王已经成婚,宝玉是不是也该着手准备了?”
说完,她瞥了一眼王府的人。
王夫人听后说道:“宝玉还小,不急。\"她并不喜欢史湘云,认为应该给宝玉找一门好亲事。
贾母点头同意:“是该考虑了,不过老二说得也有道理,宝玉确实年纪尚小,而且张神仙也说过宝玉不宜早婚,所以不急。\"
荣禧堂内。
宴席上,北静王问贾环:“贤弟,这次铁网山之行有什么收获?皇上为此愁得睡不好觉呢。\"贾环皱眉回答:“没什么线索,那些私军抓到后,都不知道自己在为谁效力。\"北静王叹息道:“真是乱世啊。\"
贾环看着北静王,心里觉得此人多管闲事,表面上却说:“大哥不必担心,幕后之人不会善罢甘休,终究会露出马脚,到时候定会被一网打尽。\"北静王点头称是。
贾环心中暗想,北静王一个闲散王爷,怎么会对这些事情如此上心,看来以后得留意这个人了。
皇城。
御书房内,弘武帝眉头紧锁,问戴权:“贾家真是如此喧哗吗?”
弘武帝心中极不舒服,自己刚刚痛失四位皇子,贾家竟趁老太君寿辰大肆庆祝,这分明是不将朕放在眼里!
戴权恭敬回答:“陛下,贾家确实逢老太君寿辰,阳平王爷和贾家太夫人并未打算大办,也没通知亲友,只是旧友自行前来。\"
弘武帝听后稍显缓和,说:“既如此,就任由他们去吧。
康王和宁王最近有何动向?南燕那边查得如何?”
戴权答道:“康亲王闭门不出,宁王也是同样,尚未发现与铁网山事件有关。
南燕和南言那边也没有新进展。\"
弘武帝冷哼一声:“越这样避嫌,越让人怀疑。
派人严密监视,一旦有消息立刻上报。
若真是他们所为,哼!朕必严惩不贷,为朕的儿子们讨回公道!”
“遵旨!”
戴权应道。
英国公府的小书房里,李泰和邓达对坐,李泰叹息道:“这次铁网山的事,陛下铭记于心,这始终是一根刺,迟早会发作。\"
邓达不解:“不是已有定论了吗?那些贼人早就在山里,与十二团营毫无关系。\"
李泰苦笑:“贤弟,无论如何,陛下失去了四个儿子。
若换了你我,亲兵护卫无能,结果会如何?”
邓达答:“当然是陪葬。\"话刚出口,他立即意识到不对,脸色微变,“不会吧,难道陛下会迁怒于我们?”
李泰摇头:“现在还好,但迟早是个隐患。
我们本就因军中势力让陛下忌惮,如今又出了这事,唉……”
康亲王府。
“哦?贾家正在宴请宾客?”
刘向询问。
太 ** 令道:“回王爷,确是如此,是我们府上的人亲眼所见。\"
康亲王听后大笑:“贾环啊贾环,陛下正值丧子之痛,你们却设宴欢庆,真是自寻死路!”
康亲王开怀大笑后说道:“去吧,让贾家的热闹与气派在京城广为传播,越轰动越好!”
太 ** 命后回应:“是,王爷,我这就安排,确保整个京城都知晓贾家的富裕。\"
太监离开后,康王世子疑惑地问:“父王,这样做真的有效吗?”
康王瞥了他一眼说:“你不懂,皇上刚丧子,贾家却大摆宴席,皇上心中能痛快?贾家越显赫,皇上心里就越不舒服,久而久之,这成了他的心病。\"
康王世子笑着附和:“父王英明,这样一来,无需费力,就能让贾环处境艰难,将来也有助于为大哥 ** 雪恨。\"
宁国府。
宴会结束后,贾环带着黛玉等人回到宁国府。
踏入后堂,黛玉立刻坐下说道:“紫鹃,快给我倒杯茶,累死我了。\"
紫鹃赶紧端来一杯温茶递给黛玉,她喝了一口,皱眉抱怨:“怎么不是大红袍?”
紫鹃忍俊不禁:“王妃,您嫁过来时的茶叶都被老爷拿走了,现在府里的也已用尽,所以只能泡龙井。\"
黛玉听后望向贾环,撒娇般说道:“环儿……”
旁边的宝钗好奇追问:“林妹妹,什么大红袍?难道你还藏着私货?”
黛玉解释道:“宝丫头,你刚来没多久,怎会明白?大红袍是一种名茶,尝过便知。
这种茶只有我和环儿有,连贾母都没分到,宝姐姐自然不知。\"
贾环无奈一笑:“林姐姐,你这是把我惯坏了!”
随即吩咐晴雯:“去取两罐大红袍来,给林姐姐和宝姐姐每人一罐。\"
晴雯领命离去,不久便捧着三罐茶叶进来,笑道:“三爷,您的茶叶也用完了,所以我拿了三罐。\"
贾环脸色一沉,心想这傻丫头,茶叶到了林姐姐那儿还能收得回来吗?
果然不出所料,晴雯惊讶地看着黛玉接过托盘,将一罐茶递给宝钗笑道:“宝丫头,慢慢享用,这种好茶可不容易得。\"接着转向晴雯说:“三爷不用喝这个,明天让人从林府取些上等的老君眉,他一向喝大红袍,真是糟蹋好茶!”
宝钗望着手中的小铁罐,心想连黛玉都如此看重的茶叶定非凡品,于是将茶叶交给莺儿,对黛玉笑道:“林丫头,我也想尝尝你珍而重之的茶。\"
黛玉听后假装生气地笑说:“没想到宝丫头你也很小气。\"随即吩咐紫鹃:“去泡三杯茶来。\"
紫鹃笑着准备时,黛玉补充道:“对了,三爷的就用龙井好了。\"紫鹃脚下打滑,奇怪地看了贾环一眼。
贾环苦笑着说:“林姐姐,你也太吝啬了吧,那是我的茶!”
黛玉柳眉微挑,虚指着贾环说道:“你意欲何为,环儿!”
贾环只能苦笑坐下。
不久,紫鹃端上茶,贾环闻出是大红袍,笑着对紫鹃点头,却被她翻了个白眼。
宝钗首次闻到大红袍的香气,立刻沉醉其中,啜饮一口,闭目回味良久后睁开眼问:“林丫头,这是什么好茶,我从未喝过,我们家世代经商,连贡茶都品尝过。\"
黛玉笑道:“这大红袍只有环儿那里才有,世上别无分号。
你也知道,我们家有些东西都是环儿弄来的。
就连我父亲都赞赏不已,他的那份也被拿走了。\"
又笑了笑说:“宝丫头,你要节约饮用,环儿也不多,连老太太那边都没分到。\"
宝钗笑着回应:“知道了,林丫头你也太啰嗦了!”
贾环喝完茶说道:“大家都累了,下午好好休息吧。\"
次日,薛姨妈来看望宝钗,在偏房拉住她的手说:“宝丫头,我也没为你准备什么嫁妆,这里有五十万两银票,你收下。\"说着,递给她一个锦匣。
宝钗连忙推辞道:“母亲,当初我嫁过来时已经给了二十万两银子,足够用了,这些钱还是留给哥哥吧。\"
薛姨妈听后笑道:“你以为这是谁的意思?还不是你哥哥提的。
他说父亲临终前嘱咐他照顾你,可他自己也不过是个普通人,帮不上什么忙。
于是把家里的财产分成两份,除了店铺和地契不能动,其余的都分成两份,这一份本就是你应得的。\"
宝钗还想推辞,薛姨妈笑着说:“宝丫头,你就别推辞了,以后能帮衬就多帮衬你哥哥一些就好。\"
莺儿端着茶上来,说道:“太太喝茶,这是王妃特意给您准备的。
昨儿在王爷那儿得到的,您刚到,就让人给您送来了。\"
薛姨妈见多识广,闻到茶香便知非凡,端起来尝了一口,惊叹道:“宝丫头,这茶确实不错。
我年轻时也算见识过不少东西,但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茶,真是难得。\"
宝钗听后笑着回答:“母亲说得没错,这大红袍除了家中,别处很难找到。
不过王爷也不多,连老太太都没得供应呢。\"
转头对莺儿说:“莺儿,把大红袍拿出来一半给母亲带回去慢慢享用。\"
薛姨妈笑道:“那就谢谢你了。\"宝钗这样做也是因为她知道薛姨妈同样喜爱饮茶。
薛姨妈看了看四周,宝钗明白她的意思,让莺儿在门口守着,然后笑着说:“母亲,有什么话直接说就行。\"
薛姨妈低声问道:“宝丫头,听说林妹妹和环儿还没有圆房?”
宝钗脸微微发红,轻轻点了点头。
薛姨妈又问:“宝丫头,你喝过避子汤了吗?”
宝钗害羞地说:“母亲,我曾经跟我们爷说过,最好别有庶长子,以免林妹妹不开心。
可我们爷说,林妹妹心胸宽广,而且长期服用避子汤对身体不好,可能导致不孕,所以决定顺其自然。\"
薛姨妈听完感慨道:“宝丫头,你真是嫁入了好人家啊,我觉得当初把你嫁给环儿做妾真是太幸运了。\"
宝钗听后莞尔一笑:\"母亲有所不知,我们家在外人面前讲究规矩,但家中私下却随性得很。
女儿也很享受这种氛围,能嫁给相公是我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