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8日(晴) 郑州北郊工地
今天一早,全工地六点整必须到岗。昨晚十点半,微信群通知得很突然,说是建设集团领导和区里安监局要联合来检查。
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耳边一直是冯师傅那声“咔嚓”的骨折响动,像是警钟,也像是命运在暗地给每个人敲了一棒。
五点,我跟赵启明起床。洗漱完吃了口干馒头,外头的天已经泛白,远处传来喇叭声,是保安调度早班工人集合。
整个三号楼区域拉起了红线条,进出都要登记。宿舍那边也派了专人收拾,被褥必须折叠整齐,地上不能有杂物,洗漱用品全部要统一摆放。现场临时搭起一个会议棚,有几张临时拼凑的会议桌,红布桌旗上写着:“加强管理,落实责任,确保安全。”
我心里不知怎么地,涌出一种从没体验过的滑稽感:我们这些工地人,就像临时拉出去的士兵,战场未到,先打扫营房,迎接“将军过境”。
七点二十分,四辆车鱼贯开进工地,前头一辆是区里的安全监管局车辆,后面几辆贴着集团标志的商务车。领导们穿着白衬衫、黑西裤,脚上踩着皮鞋,一步一步踩进了积灰的泥地里。
“都看这边,集合站好!”林知秋举着喇叭喊,“今天安监局和集团都要重点查安全措施、工人防护以及施工流程,有什么问题就地整改,谁出错谁负责。”
她站在高台前,脸色冷得像石头,身后是几个副组长在点名。
我和赵启明站在第一排,心里都挺紧张。赵小声说:“昨天那块板子要是今天掉下来,咱工地直接黄牌。”
我点了点头。
检查组在八点准时开始巡视,从最外圈的围栏,到材料堆放点,再到临时工棚,连厕所和食堂都看了。最后重点检查的,是施工主楼——也就是我们三号楼。
“这边谁带班?”一个戴金边眼镜的检查员走到我们小组跟前,皱着眉问。
“我。”林知秋走上前。
“你们昨天是不是发生了安全事故?”那人声音压得很低,但语气极为凌厉,“你知道根据规定,类似事故必须在两个小时内报备市局,而不是等今天我们来了再知道?”
林知秋一愣,然后低声解释了几句,但那检查员明显不满意,随手翻出一张施工记录表:“昨天10点,木工班模板拆除,事发时间明确在11点前后,你们的日报没写。”
现场空气一下凝固了。站在他旁边的集团副总脸色也沉下来。
“现场负责人不专业,谁签的字,谁负责任。”
我看得出林知秋的手指在轻微颤抖,她盯着那张表,一言不发。
检查完楼层,他们开始抽查工人安全帽和操作流程。我刚好在一侧墙角休息,听到一个身材高大的检查员和旁边另一个领导低声说话。
“这么干下去,不出事才怪。”
“我们也知道这个项目压得紧,但这么急进度,不出意外才怪……”
那些话像风一样飘过耳边,没人正面回应,但我们这些工人听了都明白:上面明白,下面也心虚,中间的人两头不是人。
到中午十二点,检查结束,检查组走了。饭点大家都蔫了,没人说话,低头吃饭。赵启明说:“今天这个检查,估计要掉几层皮。”
我点头:“希望别怪到我们身上。”
下午,林知秋找我们开了一个小会,说集团已经决定更换几个班组长,接下来要全面整改。她看着我们说:“你们两个如果真想留下,就踏实干,别出岔子。”
我想起冯师傅,还躺在医院里,可能还不知道这场风暴。
晚上收工时,赵启明忽然说:“磊子,等干满一个月,咱就把这段记下来。”
“记下来干嘛?”
“以后说不定能写一本书,叫《工地纪实》。”
我笑了笑:“我想好了,我这日记,就叫《出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