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摸着下巴:“康熙快到时候了,胤禛快登基了,你们说我会以什么方式登上帝位?”
刘恒:“等胤禛离世,或者他提前退位,还是您造反?”
“父皇,您是他疼爱的儿子,你说他了解你吗?”
刘邦:“你的意思是孤若造反会被他发现?不可能。”
“乃公还有兄弟呢,就是孤大意了,他们不会同样如此。”
刘恒:“父皇,儿臣只是随意分析,您不用放在心上,还有窈女子在呢,她也不会允许您失败的。”
刘邦:“嗯,不过康熙真是煞费苦心,给胤祯那么高的待遇,以为能让胤禛忐忑一段时间呢!”
刘启:“高祖也算是躺赢了,身边帮手不少,羡慕,也不知有没有我的份。”
小刘彻:“父皇,儿臣都还没有去过呢!”
刘启伸出手指戳了戳小刘彻的额头。
“怎么?你没去过朕就不能先转世了,我可是死在你前头,按顺序也是我先。”
小刘彻摸了摸有点疼的额头。
“父皇,转世可不是按顺序来的哦。”
刘启:“呵呵……不按顺序来,那也说不准我们父子谁先呢!”
刘据:“父皇,感觉高祖会赢的没有压力,身边的人都不简单,窈女子又不把持朝政,你羡慕不?”
刘彻瞧着幸灾乐祸的刘据,很是欠揍的样子。
一把将人拉到身旁,伸手揉搓着刘据的脸。
“胆子越大大了,居然敢讽刺孤了。”
卫子夫今日也在,有些担心的看向刘据。
卫青暗示的摇摇头。
卫子夫按下想要求情的心思。
刘据:“父皇……放手,脸疼了……”
刘彻听见刘据含糊的喊疼声,停了手,看着小脸通红的刘据,刘彻心虚的给他揉了揉。
结果越揉越红,果断停手,将人推给卫子夫。
卫子夫接过刘据,瞧着他可怜的小样,有些心疼和好笑。
“没事,一会儿就好了。”
刘据没感觉多疼,就是很少跟父皇如此亲近,有些不好意思。
刘彻见刘据确实没什么事,接着看向天幕。
“其实按高祖的本事做皇太孙也可以,学了十几年也差不多了。”
卫青:“陛下,高祖越过胤禛登基的话是可以的,只是登基之初会有很多麻烦。”
“不说朝臣,就是康熙的二十多个儿子就要费力应付一通。”
董臣:“陛下,卫将军所言甚是,康熙的三、九、十、十二、十四这些阿哥就绝不会服气。”
“高祖登基后暗地里肯定会使绊子,高祖他们不畏惧这些人,只是处理起来也要麻烦一段时间。”
“还不如让胤禛过度几年,以胤禛的性子,这些老阿哥在他手里不会好过。”
“高祖他们就可以当“好人”,有了对比,那些人巴不得高祖早日继承皇位。”
刘彻:“也是,孤亲政以来霸道惯了,倒是忘记当初被压制的那段时日。”
“若是高祖以十几岁的年龄登基,那些个皇子估计都觉得高祖年龄小,好欺负,朝臣也会不断试探,不惧却有些麻烦。”
刘秀:“太好了,康熙没了之后,高祖等不了几年就可以登基了。”
“王莽虽然有些碍眼,好歹对高祖有用。”
阴丽华?:“陛下可放心了,王莽是穿越者,跟我们始终不一样,他有大义之心,转世之后也是真心帮助高祖。”
刘秀:“嗯,朕就算想计较也干不了什么,也不知秀有没有机会转世?为华夏百姓做一份贡献。”
阴丽华?:“陛下,您如此优秀,天幕不会落下您的,汉武帝不也还没有转世过去,我们再等等。”
刘秀握住阴丽华的手。
“朕不着急,若真有机会,希望丽华也能过去。”
阴丽华:“呵呵……陛下,您也想让臣妾与你做一世兄妹吗?”
刘秀:“啊?不……不了,还是算了。”
长孙皇后:“陛下,高明您打算怎么办?”
李世民头疼的揉了揉太阳穴。
“朕只是想让他更有能力,没想到会让压力太大,影响了心性。”
“所幸为时未晚,朕在换些方式教导他。”
长孙皇后:“陛下,臣妾知道有些话您听了不高兴,可为了孩子们,臣妾也不得不说。”
“高明是太子,你太过宠爱青雀会让外人误会的。”
“您要把握好那个度,不然悲剧又会重演的,臣妾实在不想孩子们自相残杀。”
“若您不满意高明,大不了早些将他发配的远远的,好歹留一条命在。”
李世民抱住长孙皇后,耐心安慰道:“观音婢,别担心,你最近身体不好,不要操心他们了,朕不会让他们有事的。”
“你先养好身体,以后可以监督朕,若朕什么时候做的不对,你也好指出来。”
长孙皇后也明白,她不能逼陛下太紧,顺从的依靠着他。
武则天思考着还活着的儿子、孙子们。
“朕也可以直接立太孙,或者是太女,来人,让各皇子公主将家里五岁以上的孩子送入宫中。”
“是,陛下。”
武则天知道自己不能传位给自家人,就算这样,她也要给女子一个机会。
看看李家宗室各郡主里面有没有可以继承她意志的小娘子。
为了让某些人放松警惕,不管男女一并送吧。
机会给了,就看有没有孩子能抓得住了。
要不是女儿的能力不够,她何须如此费心思。
几世天幕看了以后,应该有不少小娘子,羡慕大清那些可以开疆拓土的公主们。
朱元璋:“康熙小心思真多,干嘛给胤禛机会,汉高祖直接登基得了。”
朱标:“父皇,汉高祖还未到成亲的年纪,康熙不可能放心将皇位直接传给他。”
朱元璋:“标儿,你一定要保重身子,不然咱都不知道下一任继承人选谁好。”
“若选错了,兄弟之间自相残杀免不了的。”
“直接立太孙的话,你那些弟弟可不好管教。”
朱标微微低头,遮住眼里的复杂,行礼道:“父皇,儿臣尽量,天命难改,儿臣也没有太大的把握。”
朱元璋拍拍朱标的肩膀:“咱们父子俩一起努力。”
朱棣:“呵……皇太孙,当初爹也是立的太孙,结果呢?他前脚走了,他的好太孙后脚就送他的儿子下去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