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寒风如刀,割过河间府的每一寸土地。宋徽宗赵佶与向后在侍卫的簇拥下,踏入了这片陌生而又充满未知的土地。
他们的眼神中带着疲惫与沧桑,曾经在东京城的繁华与安逸已如过眼云烟,如今的颠沛流离让他们对往昔的一切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当看到宗晴琳抱着只有两个月大的嫡皇孙赵靖时,宋徽宗的脚步猛地一顿。
他的眼睛瞬间瞪大,那黯淡已久的眸中,此刻竟迸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光芒。他的嘴唇微微颤抖着,像是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一时语塞。
向后在一旁,眼眶也迅速湿润,她下意识地伸出手,紧紧抓住宋徽宗的衣袖,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泛白。
“靖儿……”宋徽宗终于喃喃出声,声音里带着无尽的感慨与温柔。
他缓缓地伸出双手,似乎想要将那小小的婴孩立刻拥入怀中。宗晴琳见状,小心翼翼地向前几步,将赵靖递到宋徽宗的手中。
宋徽宗抱着皇孙,那小小的身躯在他怀中显得如此脆弱而珍贵。他低下头,细细地端详着赵靖的小脸,那粉嫩的肌肤,紧闭的双眼,以及时不时咂动的小嘴,都让宋徽宗的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这一刻,他才恍然想起,今年是靖康元年,这个年号,还是寄托着他对大宋百姓平定安康的期望所取,只是曾经在东京城的繁华喧嚣中,他似乎忘却了这个初衷。
曾经,在那巍峨的皇都东京城,他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听到的都是朝臣们上书所言的国泰民安。
那时的他,深信不疑,以为天下太平,便将朝政大多交予蔡京等人管理,自己沉醉于书画、园林之间,享受着帝王的奢靡生活。他天真地以为,大宋的江山会永远这般稳固,却未曾想,金兵的入侵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他的美梦。
金兵的铁蹄无情地践踏大宋的土地,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
那时他才明白,大宋并非如朝臣所言那般繁荣昌盛,而是如同赵翊曾经上书所说,是一个虚胖的肥猪,空有其表,引得野蛮的金人垂涎欲滴,欲将其屠宰。
若不是赵翊、岳飞、宗泽等人的英勇抗争,浴血奋战,西路军的金兵恐怕会更加肆无忌惮,而东路军也不会空手而归。
想到这里,宋徽宗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复杂的神色,既有对过去昏庸的懊悔,也有对赵翊的感激与赞赏。
在民间,百姓们都传说赵翊是老天派来拯救大宋的神仙,如今看来,这话似乎也不无道理。
正想得入神,突然,一名皇城司的侍卫匆匆跑来,手中拿着一封急信。他的脚步急促而慌乱,在宋徽宗面前“扑通”一声跪下,双手将信高高举过头顶。
宋徽宗微微皱眉,眼神中闪过一丝警觉。他快速地伸出手,一把夺过那封信。在拆信的过程中,他的手指微微颤抖,脸上满是紧张与担忧。
向后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了一跳,她下意识地靠近宋徽宗,眼睛紧紧盯着那封信,心中充满了不安。
宋徽宗展开信,快速地浏览着上面的内容。看着看着,他原本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脸上的紧张之色也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神情。
他轻轻地吐出一口气,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看来我们是多心了。”宋徽宗转头对向后说道,声音里带着几分轻松。
向后疑惑地看着他,眼中满是担忧:“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翊儿并没有像我们想的那样急切地改革,而是从实际出发,从最容易的军改开始。”宋徽宗说道,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
向后一听,脸上的担忧之色更浓了,她微微咬着嘴唇,眉头紧皱:“军改不是更复杂吗?这能行吗?”
宋徽宗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如果是别人,可能会有问题,可对翊儿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
他不但是监国太子,更是全国兵马大元帅,一般没人敢反对。更重要的是,他的步骤也很正确,先给三个月整顿时间,再验收,最后更是通过赏罚手段来达成,这是非常高明的计划,他做的非常正确。”
听到这,向后也松了一口气,她的肩膀微微下垂,脸上的紧张神情渐渐消失。
她轻轻地拍了拍胸口,脸上露出一丝庆幸的笑容:“那就好,只要翊儿能顺利推进,大宋或许还有希望。”
然而,宋徽宗并没有完全放松下来。他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他低头思索片刻,然后抬起头,对着跪在地上的皇城司侍卫说道:“去,查看有谁反对或阻扰军改的人员都有哪些,把名单给我。再查下他们是否有什么犯罪行为,我倒要看看,有多少人敢为难我的麒麟子,到时一并算账!”
说这话的时候,宋徽宗的声音冰冷而坚定,脸上的神情充满了威严。
他的双手紧紧握拳,手臂上的青筋微微凸起,显示出他内心的愤怒与决心。
皇城司侍卫连忙应道:“遵旨!”然后迅速起身,快步离去。
宋徽宗望着侍卫离去的背影,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为赵翊扫除一切障碍,让他能够顺利地推行改革,拯救大宋于危难之中。
他深知,大宋如今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唯有改革,才有一线生机。而赵翊,就是他最后的希望,也是大宋的希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宋徽宗和向后密切关注着军改的进展。
他们每天都会收到皇城司送来的关于军改的消息,每一个细节,他们都仔细研究,每一个问题,他们都共同商讨对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改的成效逐渐显现出来。士兵们的训练更加刻苦,士气也日益高涨。那些原本反对军改的人,在宋徽宗的暗中调查与威慑下,也渐渐不敢再出声。
然而,宋徽宗知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军改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大宋面临的问题远不止于此。经济的凋敝、民生的困苦、官场的腐败,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宋徽宗独自一人站在河间府的庭院中,望着那一轮高悬的明月,心中思绪万千。向后轻轻地走过来,将一件披风披在他的身上。
“陛下,夜深了,小心着凉。”向后温柔地说道。
宋徽宗转过头,看着向后,眼中满是疲惫与无奈:“皇后,你说,大宋还能恢复往日的繁荣吗?”
向后微微一愣,然后坚定地说道:“陛下,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翊儿能够顺利推行改革,大宋一定可以的。”
宋徽宗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但愿如此吧。我这一生,做错了太多,如今只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大宋重新兴盛起来。”
说着,宋徽宗的眼中泛起一丝泪光。他想起了曾经在东京城的繁华岁月,想起了那些被他荒废的时光,心中满是懊悔。
向后轻轻地握住他的手,安慰道:“陛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支持翊儿,为大宋的未来努力。”
宋徽宗紧紧握住向后的手,用力地点了点头:“嗯,我们一起努力。”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宋徽宗和向后在河间府中,默默地为大宋的未来祈祷着。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赵翊的身上,希望他能够带领大宋走出困境,实现真正的国泰民安。
而赵翊,也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在改革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前行着,不惧艰难险阻,只为了那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大宋的命运,在这一刻,被紧紧地系在了一起,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更加严峻的挑战与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