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的钟声悠悠回荡,沉闷的声响仿佛还在偌大的朝堂间震颤。
赵翊随着群臣鱼贯而出,他的步伐沉稳有力,可眼神中却透着一丝凝重。
此刻,他心中只装着一件事——为支援太原做准备。
在他看来,完颜宗翰那如恶狼般的性子,没被彻底打垮前,怎会轻易退兵?大宋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占得先机,强大的武力是必不可少的。
而火炮,无疑是扭转战局的关键重器。
之前,大宋的军事部署主要以守卫东京为主,火炮的需求并不急迫。
但如今形势大变,反攻的号角即将吹响,火炮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不仅如此,赵翊还想到了火枪。
作为穿越而来的人,他太清楚火绳枪的致命缺陷了——怕水。他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两军激战正酣,战场上空突然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瞬间,士兵们手中的火绳枪便成了无用的烧火棍,这要是在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战中,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所以,赵翊下定决心,必须让赵显明尽快想办法用燧石代替火绳。
赵翊快步朝着军器监走去,一路上,他的思绪如乱麻般交织。
到达军器监后,他径直找到了赵显明。赵显明正俯身专注地看着手中的火器图纸,眉头微微皱起,似在思索着什么难题。
听到赵翊的脚步声,他抬起头,脸上立刻露出了恭敬的神情。
“赵统领,您来了!”赵显明热情地招呼道。
赵翊也不废话,直接说道:“显明,这次来是有要紧事。咱们得赶紧更新火炮,为支援太原做准备。
这火炮的威力,在战场上至关重要。还有,火枪也得改良,你得想办法用燧石替代火绳,越快越好。”说着,赵翊从怀中掏出早已画好的燧石发火装置草图,递给赵显明。
赵显明接过草图,仔细端详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这样先进的设计,他从未见过,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赵翊给出的东西总是超乎想象且行之有效。
对于赵翊总能提出这些先进技术和画出精妙草图的事,赵显明已然见怪不怪了。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赵翊展示新奇玩意儿的时候,他惊讶得合不拢嘴,忙问赵翊是从何处得知这些的。
赵翊当时淡定地回答,是从一本古书看来的,那是小时候一位老道长给他看的,可后来老道长就带着古书消失不见了。
“难道这道长是老神仙?”赵显明忍不住惊叹道。
“神不神仙我不知道,”赵翊微微眯起眼睛,似在回忆往昔,“但我清楚是他救了我,还传授给我许多东西。在我10岁之后,他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听到这番话,赵显明恍然大悟。他在心里暗自思忖:这必定是神仙下凡,专门来指点赵翊挽救大宋的命运啊。也难怪赵翊总能带领大家取得辉煌战绩,总能想出那些克制金兵的巧妙武器,还能绘制出如此多令人惊叹的草图,给出那些让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创意……从那以后,赵显明对赵翊的话深信不疑,顶礼膜拜,凡是赵翊交代的任务,他都一丝不苟地按命令执行。
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便和军器监的工匠们一起钻研探讨,实在毫无头绪了,才会去请教赵翊。
这也正是赵翊所期望的,他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手把手教导每一个人,只需把大方向指明,剩下的就靠他们自己去摸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科研人才,为他日后的改革大业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不是所有事情都要他亲自操办。
赵显明认真看完草图后,坚定地点点头说:“赵统领放心,我一定尽快带领大家研制出来。”
赵翊拍了拍赵显明的肩膀,欣慰地说:“好,有你在,我放心。
此事刻不容缓,太原那边战事紧急,咱们的每一分努力,都可能拯救无数大宋将士的性命。”
交代完事情,赵翊离开了军器监。他原本打算直接回营,继续筹备战事相关事宜。可刚走出没多远,就看见李公公急匆匆地朝他走来。
“赵统领,可算找到您了,官家召见您呐!”李公公喘着粗气说道。
赵翊微微一愣,心想官家这时候召见,想必是有要紧事。
于是,他便跟着李公公走。可走着走着,赵翊发现路线有些不对劲,这并非通往徽宗常召见朝臣的垂拱殿。
“李公公,官家不在垂拱殿吗?”赵翊忍不住问道。
李公公一听,立刻明白赵翊误会了,连忙解释道:“赵统领,这是去往向妃居住的遥望殿。
听说向妃自从河间府归来后,便一直住在那儿,直到最近才开始走动。这会儿,官家正和向妃在一起呢。”
赵翊听后,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但很快,他便明白了其中缘由。
“遥望”二字,饱含着一位母亲对失踪儿子无尽的思念。向妃一直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真的丢失了,所以才住在这遥望殿,期盼着有朝一日能看到儿子归来。
没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了遥望殿。这宫殿虽然规模不大,却比其他宫殿高出一层,显得格外醒目。
赵翊跟随李公公走进殿内,只见徽宗正和一位贵妇相对而坐。那贵妇面容端正秀丽,气质雍容华贵,一举一动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高贵气息。
她身着一袭月白色锦袍,上面用金线绣着繁复的牡丹花纹,领口和袖口都镶着一圈雪白的狐毛,更衬得她肌肤胜雪。
她的头发梳成了一个精致的发髻,上面插着一支翡翠簪子,簪子上的翡翠晶莹剔透,在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她的耳垂上挂着一对珍珠耳环,圆润的珍珠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更增添了几分温婉的韵味。
赵翊不用多想,便知道这位贵妇必定就是自己的生母向妃。
徽宗看到赵翊进来,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说道:“你来了。”李公公见状,很识趣地退了下去。
赵翊恭敬地行礼说道:“官家召见下官,不知有何要事?”
徽宗微微摆了摆手,说道:“也不是什么大事。
朕听说赵统领有一个随身的玉佩,上面刻有‘端’字,不知是否属实?”
赵翊心中一惊,但很快便镇定下来,回答道:“回禀官家,确实如此。”
徽宗接着说道:“可否让朕看一看?”
赵翊犹豫了一下,请示之后,转身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玉佩,双手递给徽宗。
徽宗一拿到玉佩,眼神瞬间变得炽热起来,他紧紧地握住玉佩,仿佛握住了世间最珍贵的宝贝。他仔细地察看着玉佩上的每一个细节,眼中渐渐泛起了泪花。
“这是真的,这就是我给我们荣儿的玉佩啊!”徽宗激动地喊道。
向妃原本一直静静地看着赵翊,从赵翊一进入殿内,她的目光就紧紧地锁定在他身上,从上到下,仔仔细细地打量着。
看着看着,她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亲切感,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和徽宗年轻时简直太像了。
此时,听到徽宗激动的喊声,她才如梦初醒,也快步走到徽宗身边,紧紧抓住玉佩,声音颤抖地说道:“这是我们给荣儿的随身玉佩啊!”说着,她转过身,眼中满是慈爱与惊喜,朝着赵翊走来说道,“你就是我的荣儿,是我日思夜想、念念不忘的荣儿啊!”
赵翊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呆立在原地,他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了一步,嘴里喃喃自语道:“荣儿?我是你们的荣儿?”他的脸上写满了惊讶与不知所措,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疑惑。
徽宗此刻已经完全确认眼前的赵翊就是自己丢失18年的儿子荣儿,他走上前,肯定地说道:“是的,你就是我们丢失18年的荣儿。
这些年,我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动用了所有的资源,四处寻找你的下落,可始终没有任何消息。
直到宗泽告诉朕,你可能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荣儿。于是,朕派人经过多方面的查证核实,才敢相信这是真的。
你就是我们的嫡子——荣儿啊!你出生的时候,朕还是端王,那时从未想过会登上皇位,只希望你能平平安安,一生荣华富贵。
所以,我们给你取名为赵荣,并把我随身的这块玉佩挂在你身上。这件事只有我和你母妃知道,绝不可能有假。
至于你现在的名字赵翊,朕也是从你媳妇宗晴琳那里得知,是救你的那个老道长给你取的。或许他早已推算出你的出身不凡,知道你未来必将闯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所以才给你取了这个寓意深远的名字。
我们觉得这个名字也很不错,以后我们就叫你翊儿,你也别再纠结了,怎么样,翊儿?”
赵翊听着徽宗的这番话,心中犹如翻江倒海一般。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随意编造的老道长的故事,竟然成了掩盖身份的关键。
他暗自庆幸自己当初的机智,嘴里嘀咕道:“你都这样说了,我还能有什么意见?”随后,他连忙恭敬地回答道,“谢谢官……父皇谅解。”
向妃走到赵翊身边,轻轻地抚摸着他的脸庞,眼中满是泪水,说道:“翊儿,我的儿啊,这些年你到底去了哪里?吃了多少苦啊?”
赵翊看着向妃那满是关切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轻声说道:“母妃,过去的事都已经过去了。
如今我回来了,以后一定会好好孝顺您和父皇。”
徽宗望着眼前这个失而复得的儿子,心中五味杂陈,欣慰与愧疚交织在一起。
赵翊如此懂事,迅速接纳了这突如其来的身世转变,还展现出对家国的担当,这让徽宗既骄傲又自责。
他缓缓开口:“翊儿,其实我和你母妃早有打算,本想着等你打赢东京保卫战,便昭告天下,让你认祖归宗,恢复你嫡王子的身份。但如今你又要带兵支援太原,收复失地,这一路必定艰难险阻。
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决定先不公开你的身份,等你凯旋归来,再正式恢复,你觉得这样可好?”
赵翊心中暗自赞同,此时暴露身份,确实会引来诸多麻烦。
那些朝堂上的暗流涌动,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都会如潮水般涌来。他还不想过早陷入这些复杂的纷争,影响自己低调发展、积蓄实力的计划。但他还是装出一副有些失落又无奈的模样,微微低下头,说道:“一切听父皇的安排。”
向妃在一旁,将赵翊的表情变化尽收眼底。她心疼儿子多年漂泊,如今又要奔赴战场,不禁关切问道:“翊儿,你要去支援太原,还要收复大片失地,就靠你现有的这些部队,够吗?
”赵翊连忙恭敬回应:“回母妃,还有其他友军部队会与我配合。”向妃却继续追问:“那你以什么名义让他们配合?又如何确保他们能与你协同作战呢?依我看,不如让你父皇任命你为全国兵马元帅,如此一来,所有部队都得无条件配合你。”
赵翊心中瞬间为向妃的聪慧点赞,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职位。
有了这个身份,便能在战场上统一指挥,调配资源,大大提高作战效率。但他依旧保持谦逊,故作惶恐地说:“这不好吧,儿臣资历尚浅,骤然担任如此重任,恐怕不符合规矩,也难以服众。”
徽宗一听这话,立刻像护犊的老牛一般着急起来。
在他眼中,赵翊这几年展现出的军事才能、谋略智慧,远超那些在军中混了几十年的老武夫。他怎么能让自己好不容易找回的麒麟子,因为部分友军不配合而在战场上吃亏、打败仗甚至受伤呢?想到这些,徽宗的眼神中满是坚决,大手一挥,说道:“谁说资历浅就不能担重责?翊儿,你这几年的成就,那些老武夫拍马都赶不上。朕心意已决,明天就封你为全国兵马元帅,节制所有大宋国内的部队,他们必须无条件服从你!”
赵翊心中早已乐开了花,面上却依旧沉稳,恭敬地跪下叩谢:“谢父皇隆恩!”他知道,这个职位不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有了徽宗的全力支持,他在战场上便如虎添翼。
从遥望殿出来后,赵翊走在宫道上,月色如水,洒在他的身上。
他的思绪却早已飘向了远方的战场。成为全国兵马元帅,意味着他将拥有更大的权力,也能更有效地整合资源,制定战略。
但同时,这也引来了更多的关注与期望。他深知,此次支援太原、收复失地的战役,只许胜不许败。
回到营帐,赵翊一夜未眠。
他仔细研究着地图,谋划着行军路线、作战策略。
他想着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源,发挥火器的优势,与友军协同作战,给予金兵致命一击。他深知,这一路困难重重,但有了父母的支持,有了大宋百姓的期望,他无所畏惧。他要在这乱世之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改写大宋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