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宴会上的风波虽暂时平息,但朝堂之上保守派与革新派的暗流却愈发汹涌。赵德海一党怎肯轻易咽下被李白当众驳斥的恶气,他们暗中串联,纠集了一群保守派的老学究,欲在朝堂之上借机发难,让李白颜面扫地,顺便打压革新派的气焰。
这日早朝,朝堂之上气氛凝重,似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赵德海率先出列,手持笏板,满脸忧虑地奏道:“陛下,近日臣等听闻革新之策虽初见成效,却也带来诸多隐患。朝中不少年轻官员为求政绩,行事激进,不顾民生疾苦,肆意推行新政,致使地方百姓怨声载道。臣以为,革新之策当缓行,需重新商议权衡,以免动摇国本。”
他话音刚落,身后一群保守派官员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陛下明鉴”“革新不可操之过急”的呼声此起彼伏。
革新派官员见状,正欲出言反驳,却见李白从容不迫地跨步而出,朗声道:“陛下,臣以为赵大人所言差矣。革新乃是大势所趋,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今我大唐虽表面繁荣,但内忧外患依旧不少。周边各国虎视眈眈,国内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日益严重,若不推行革新,大唐必将走向衰落。”
赵德海冷笑一声,不屑道:“李大人,你口口声声说革新,可曾想过革新带来的动荡?那些因新政而失去土地、失去生计的百姓,你又该如何安置?你不过是一介书生,纸上谈兵,何曾真正了解民间疾苦?”
他身后的一群保守派官员也跟着哄笑起来,朝堂上顿时充满了对李白的嘲讽之声。
李白却丝毫不为所动,他目光如炬,扫视着保守派众人,大声道:“赵大人此言,实乃短视之见。革新虽有阵痛,但长痛不如短痛。就拿土地兼并来说,若不加以遏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长此以往,社会矛盾必将激化,到时天下大乱,百姓受的苦只会更多。至于安置百姓,革新之策中早已有详细规划,兴修水利、发展工商、开办学堂,为百姓提供更多的谋生途径,这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
一位保守派的老学究站了出来,摇头晃脑地说道:“李大人,你这些说法不过是异想天开。兴修水利、发展工商,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库能否承受得起?且自古以来,重农抑商乃国策,你此举岂不是本末倒置?”
李白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回应道:“先生此言差矣。兴修水利虽耗费巨大,但长远来看,能灌溉良田,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百姓温饱,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至于发展工商,并非本末倒置,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如今各国贸易往来频繁,我大唐若能发展工商,不仅能增加国库收入,还能促进文化交流,提升我大唐的国际地位。况且,国库空虚并非不能解决,只要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堵塞财政漏洞,何愁无钱兴修水利、发展工商?”
另一位保守派官员又道:“李大人,你说整顿吏治,可这谈何容易?朝中官员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若强行整顿,恐引发朝堂动荡,到时谁来治理国家?”
李白神色坚定,掷地有声地说道:“正因为朝中官员盘根错节,才更需要整顿。若因害怕动荡而姑息养奸,我大唐的未来将岌岌可危。整顿吏治,当从陛下做起,以身作则,严明法纪。对于贪污腐败、徇私舞弊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同时,选拔贤能之士,充实朝堂,为大唐注入新的活力。”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争执不下。李白凭借着渊博的学识、清晰的逻辑和犀利的言辞,将保守派官员的质疑一一驳斥得体无完肤。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如同一把利剑,直刺保守派的要害。
皇帝坐在龙椅之上,听得津津有味,眼中满是赞赏之色。他看着李白在朝堂上舌战群儒,风采卓然,心中不禁暗暗喝彩。待双方争论告一段落,皇帝站起身来,大声说道:“好了,都别吵了。李爱卿今日舌战群儒,言辞恳切,有理有据,让朕深感欣慰。革新之策乃朕深思熟虑后所定,虽有困难,但势在必行。李爱卿一心为国,其才华与忠诚,朕皆看在眼里。从今往后,革新之事由李爱卿全权负责,若有阻挠革新者,朕绝不轻饶!”
保守派官员们听后,脸色皆变,心中虽愤愤不平,却也不敢违抗皇命。革新派官员们则欢呼雀跃,对李白投来敬佩的目光。
早朝结束后,李白舌战群儒的消息如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百姓们纷纷称赞李白的才华与勇气,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着他的事迹。文人墨客们更是对李白推崇备至,将他视为革新派的领袖和精神象征。
而李白深知,自己的声名虽传扬开来,但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荆棘。保守派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定会想尽办法阻挠革新。但李白毫不畏惧,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将革新进行到底,为百姓谋福祉,为大唐开创一个崭新的盛世。
此后,李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革新事业中。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在他的努力下,大唐的国力逐渐增强,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而他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的风采,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