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目光深沉,凝视着群臣,征询道:“谁能告诉朕,这仗究竟该怎么打?”
殿内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此时,军机大臣舒赫德上前一步,朝服上的鹤纹随着他的动作微微颤动。
(舒赫德,乃满洲正白旗人,是礼部侍郎徐元梦的孙子。
历任陕甘总督、翰林院掌院学士等多个要职。他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如乾隆十四年,同大学士傅恒平定大金川土司叛乱。
乾隆二十三年,驻防阿克苏,与富德会兵救援被围的将军兆惠,败博罗尼都……)
只见舒赫德躬身奏道:“万岁,臣以为,前几次失利皆因主将轻敌,且滇缅边境地形复杂,绿营兵不服水土。
若要扭转战局,需派熟知兵事的重臣亲赴前线,统筹全局。”
乾隆帝剑眉一挑,问道:“你认为谁可担此重任?”
话音刚落,阿桂从班列中走出。
(阿桂,出身满洲贵族,父阿克敦官至兵部尚书、大学士。
乾隆三年考中举人,此后历任多职。阿桂参与了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等战役,是乾隆朝最能打的将军之一。)
只见阿桂面容刚毅,眼角刻满了沙场的风霜,迈步向前朗声道:
“万岁,臣保举一人,此人必将扭转乾坤。”
“谁?”乾隆急忙问。
“乃傅恒公。他久历兵事,当年平定金川时便以谋略着称,且深受将士信服。
若以他为经略,必能整肃军纪,扭转战局。”
顿了顿,他又坚定地说道:“臣愿为辅,率京营精锐南下,与缅军决一死战!”
阿里衮紧随其后,他身为富察皇后族亲,素以勇猛无畏闻名。
此刻,他铠甲下的软猬甲尚未卸下,显然刚从军营匆匆赶来。
阿里衮高声附和道:“阿桂所言极是!傅恒公不仅精通兵法,更能领会陛下心意。
臣请命率满蒙骑兵先行开道,若缅军再敢凭借险要地势顽抗,臣必踏平其巢穴!”
舒赫德紧接着补充道:“傅恒公挂帅,臣可兼管粮饷调度,确保大军粮草无虞。”
乾隆帝的目光逐渐缓和,手指关节轻轻叩击御案,沉吟道:“傅恒……”
他想起这位妻弟兼心腹的卓越才干,沉吟片刻后,决然道:“也罢,就依你们所言。
传旨:晋升傅恒为经略,阿桂、阿里衮为副将军,舒赫德督办粮草。
来人,去通知傅恒,(傅恒因有其他事情,没参加会议。)朕把京营最精锐的索伦兵都交予他,若再不能取胜——”
乾隆帝的声音陡然严厉起来,“他也不必回来了!”
“喳——”
殿外风声愈发猛烈,群臣叩首领命之时,阿桂与阿里衮对视一眼,彼此都深知这一战关乎国家威严。
而舒赫德已在心中,默默盘算着千里运粮的诸多细节。
嘿,这下可全是名将出马了,看来乾隆这次真是下了血本,连小舅子这张王牌都派上了用场。
“……”
闲言休叙,傅恒领命后,率领 3 万大军,携带大量先进武器,分水陆两路,浩浩荡荡进军缅甸。
到达云南,傅恒先在大帐开了一个诸葛亮会,他要深入了解缅甸和云南边境上的环境,做到心中有数,众人发言他一一记了下来。
会后,他乔装打扮,带着随从去考察地形,当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后,傅恒心中有数了。
胸中有沟壑,头脑里有计谋,傅恒信心满满宣布:“弟兄们,扬我国威的时候到了,咱们绝不能给大清朝丢脸,此战没有失败的机会!”
“将军只管放心,此战不胜不归!”众将领齐声呐喊,士气高涨。傅恒满意点了点头。
随后,清军发起了猛烈攻势,傅恒的战术,推翻了之前战术,另辟新的进攻路线,打了缅甸国王孟驳一个措手不及。
清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占老官屯、新街等地。
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缅军逐渐难以支撑,不断后退。
傅恒步步紧逼,孟驳再退就退回首都京城了。
“嘿!这个傅恒真不好惹,不愧为大清名将,本王进攻暹罗不顺利,难道老天爷不再眷顾我?”孟驳心中暗想,士气大衰,决定放弃对抗,开始寻求和谈。
傅恒把缅甸国王和谈的消息传达给了乾隆。乾隆回复了四个字——见好就收!
乾隆查阅了缅甸各种资料,他知道接下来是酷暑难耐的东南亚夏天环境,特点是多雨泥泞瘟疫横行。乾隆把这些不利情况传旨告诉了傅恒。
傅恒心领神会,顺水推舟接受和谈。然而,在和谈过程中,双方因诸多利益问题产生严重分歧,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过去乾隆分析的那样,东南亚边境天气炎热多雨,清军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困境,
由于水土不服,加之当地瘴气横行,士兵大量染病死亡,非战斗减员情况极为严重。
不幸的是,傅恒本人也染上了瘟疫,重病卧床不起。
傅恒心急如焚,并非担忧自己的病情,而是深知再这样拖延下去,清军将愈发疲惫不堪。
在这种艰难的形势下,乾隆帝接受了缅甸国王的各种要求。
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十一月十六日,清缅双方在老官屯达成和议,缅甸向清朝称臣纳贡,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宣告结束。
清缅战争,无疑是乾隆自诩“十全武功”的一大败笔,堂堂大清帝国,竟与小小缅甸的交锋中打得如此艰难,实在是颜面无光。
清朝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代价,最终却仅取得了一个表面上的“平手”结局。
战争期间,乾隆帝为了筹措军费,甚至狠心拿出了原本打算用于第五次南巡的银子,
调动全国军队,耗费的军费数额巨大,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同时,这场战争也无情地暴露了清军的真实军事能力。比如,清军的武器装备依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火器发展严重滞后。
这一切,都要归咎于乾隆帝。
他为了维持八旗军的所谓“彪悍”,竟禁止使用先进的火药枪,固执地认为使用火药枪会丧失骑兵的优势,还宣称骑马与砍杀是清军的优良传统,绝不能丢。
相比之下,缅军的武器装备更为先进,且善于利用有利地形构建工事,使得清军骑兵的优势无从发挥。
此外,东南亚气候炎热,疟疾肆虐,而药品又极度匮乏,导致清军非战斗减员情况极为严重。
因瘟疫,在第四次征缅中,出征的三万大军,扣除驻守后方人员,在老官屯前线能作战的仅存一万三千余人。
清军战斗在一线的主要将领,因瘟疫死了六七位,副将军阿里衮也染上瘴病,最终病重身亡。
傅恒在染病后,签订停火协议后,清军撤回了云南。傅恒回到北京,不到一月就病逝了。
据统计,清缅之战因疫病非战斗减员超过60%。
诸如此类因素叠加,使得清军在缅甸边境毫无优势可言。
缅甸方面同样损失惨重,有失必有得,缅甸打出了士气,令周边国家畏之如虎。
清缅一战,成了乾隆心中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