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效仿祖父康熙下江南,还不止一次,与祖父一样,乾隆也来了个六下江南。
依我看,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乾隆蹭他爷爷的流量。
康熙下江南,说是视察河工治理水患还说的过去,毕竟康熙朝江南水患不断。
经过康熙朝的不断治理,水患基本治理差不多了。
退一步说,有水患发生,乾隆带着一班文官去有什么用呢?
退一步说,即便乾隆亲临现场,你又何必动用上千艘船只,单随从就两千多人,又是侍卫,又是丫鬟婆子,为何还带上你老娘呢?
莫非又是以孝顺的名义昭示天下,如是,乾隆真会沽名钓誉。
依我看,乾隆是以治理水患为名,行旅游观光之实。
不唠叨了,说回正题。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十一日,乾隆帝携皇太后钮钴禄氏,及一众文武大臣,卫队和嫔妃两千多人,从京师出发,开启了乾隆帝第二次南巡。
“……”
此次南巡,乾隆帝延续了前次南巡的路线,打算在途中对各地的官吏、文化、水利工程进行系统的视察,以及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出发之前,手下大臣已经规划了巡游路线,那就是经直隶、山东进入江苏、浙江等地。
南巡队伍浩浩荡荡,从京师出发渡过黄河后,沿运河南下。
二月初五,乾隆帝到达天妃闸,亲自阅视龙木,关注河道治理情况。
“天妃闸”位于今江苏淮阴县西南旧县东。“龙木”是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设施。
它用原木扎排,上下共九层,高约一丈八尺,平面长十丈、宽一丈,用竹绳捆扎成立体结构,形状像鹿角。
当时,主要设置在清口一带(今江苏淮安码头镇)的运河与黄河、淮河交汇处,
由河道总督高斌主持建设,用以挑溜护岸。
其作用是挑水,保护此岸的堤坝,同时使水流冲刷彼岸的泥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月十三日,船队来到范仲淹高义园,乾隆随口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吾等都应该学习范仲淹的这种精神,乾隆很向往宋朝的富裕。
随行官员不断点头称是,乾隆上香祈祷,君臣一起凭吊这位北宋名臣,表达对其高风亮节的敬仰。
高义园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灵天路天平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旅游的好景点。(不是好景点,乾隆还不去呢。)
二月二十日,乾隆帝抵达苏州,这座江南名城以其秀丽的园林和繁华的市井引起了乾隆帝的兴趣。
此时大学士傅恒拱手道:“皇上,您不是爱吃苏州菜吗?何不微服私访尝尝美味。”乾隆点头称是。
一行人来到了大街上,乾隆依然一副翩翩公子模样。
“噫!前面有个‘好再来’酒楼,走,就去这家吧。”乾隆说着话抬腿迈进了门。
店小二屁颠屁颠跑了过来,“客官,您想吃点什么?”
傅恒迈前一步道:“咱店里招牌菜是什么?”
“这位客官,来本店不吃锅巴虾仁炖鸡汤,枉来苏州。”
乾隆一听忙道:“店家,就来两份尝一尝。”
“得了,锅巴虾仁炖鸡汤两大份。”店小二大声喊道。
后厨听到马上开始烹饪。
店小二麻利用抹布擦了擦桌子,“几位客官,您稍候,马上就来。”
当菜端上桌时,锅巴金黄酥脆,浇上热汤后发出“滋滋”声响,香气扑鼻。
乾隆品尝后赞不绝口,询问菜名,得知尚无正式名称后,乾隆来了兴趣,大笔一挥,御赐其为“天下第一菜”。
乾隆好慕虚荣,走到哪墨宝就留在哪。
店家这才知道真龙天子驾到,说什么也不收乾隆的饭钱。
改天,乾隆帝侍奉皇太后临视苏州织造机房,机房里的机器“踏踏踏”响个不停,通过苏州织造介绍,乾隆了解了丝绸生产情况。
皇太后高兴地说:“老身从今天才知道我穿的绸缎,原来是这样织造出来的,开了眼界,不枉此行。”
“母后,既然来苏州了,走,咱们一起游园林如何?”
“好啊!江南园林天下秀,”说罢,老太后高兴的像孩子一样。
乾隆搀扶着母后上轿,一行人游览了着名的狮子林、拙政园等园林,到了里面,老太后犹如刘姥姥上大观园,对苏州的园林景色赞不绝口。
离开苏州后,乾隆帝继续南下,到达嘉兴和石门镇,在这里他检阅了当地驻军。
乾隆骑在马上挥手致意,彼时,军方演奏的是宫廷乐,乾隆听到不住摇头,
唤来皇十五子永琰:“皇儿,去让军方改奏行军曲,军队要有昂扬斗志。”
乾隆带十五子南巡,就是要历练他一番。永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从此以后,驻军在遇到庄严时刻,演奏行军曲成了惯例,听后让人热血沸腾。
二月二十七日,乾隆帝奉皇太后到达杭州,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让乾隆帝流连忘返。
游历大明湖行程必不可少。
择日,乾隆登观潮楼检阅福建水师,只见湖面上战船列阵,水师健儿们动作整齐划一,展示出高超的水上作战技能。
乾隆游览西湖美景,题诗作赋,尽显文人雅趣,吟诗作对乾隆不输任何一个皇上,据统计,乾隆作诗达万首。
继续南下路上,乾隆时刻不忘告诫官兵们要保持满洲八旗兵的尚武精神,力戒武备松弛。
当看到有军官外出乘轿子时,他当即下令军官外出不许坐轿,只能骑马,否则予以治罪,旨在整肃军风军纪。
乾隆一直让八旗兵保持彪悍风格,在冷兵器时代没毛病,但是在乾隆后期,西方热武器传到了中国,
乾隆还坚持骑马与砍杀,结果失去了热兵器,步枪、机关枪的替代,留下了晚清被西洋兵按在地上摩擦的隐患。
“……”
过了一村又一村,乾隆一行人时而水面上坐船,时而陆地行走,当一行人路过一村庄时,
彼时天气炎热,大家口渴难耐,乾隆抬头远望,恰好看到一片绿油油的西瓜地,马上来了精神。
“去,买几个西瓜。”乾隆吩咐侍从去买西瓜。
瓜农得知是乾隆皇帝后,亲自挑了几个西瓜献给皇上。
乾隆切开西瓜,发现瓜瓤红沙,汁水四溢,吃起来更是清甜可口,不禁连连称赞。
乾隆与瓜农交谈起来,发现瓜农虽然只是一介农夫,却谈吐不凡,对一些世事有着独到的见解。
乾隆问瓜农如何种出这么好的西瓜,瓜农详细讲述了种瓜的技巧和心得,他说种瓜如治国,一定要因地制宜。
二人还聊到了一些关于自然规律和人生哲理的看法,瓜农的谈吐和内涵,让乾隆大为惊讶。
乾隆吃完西瓜后,继续赶路。走了一段路后,他突然觉得瓜农的话中似乎有深意,
“呜呼呀!民间还真是卧虎藏龙之地!”乾隆越想越觉得瓜农不简单。
“不行,假如瓜农被反清复明组织收罗去,岂不是大清一隐患?”
乾隆担心瓜农对自己不利,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于是便派侍从回去,想把瓜农带回京城,或者就地把他“咔嚓”掉!
然而,当侍从返回西瓜地时,瓜农早已不见了踪影。
侍从四处寻找,只在瓜棚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皇上,老夫乃闲云野鹤,不拘一处,小人此后隐居山林,不再过问世事,请皇上放心便是。”
瓜农在信中不停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瓜农,只想过平淡的生活,不愿卷入世间是非……
乾隆得知后,对瓜农的智慧和豁达更加敬佩,此事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了乾隆南巡过程中一个有趣的片段。
随后,他对沿途的洪泽湖、徐州、徐家集等地进行巡查。
在徐州,他发现当地一段黄河河身狭窄,一遇涨水便有堤溃之患,
便下令将土堤改建成石堤以增强抗洪能力,同时下令地方供给受灾民众赈济,并提出以工代赈的方式,
让灾民参与修坝筑堤工作,既解决了民生问题,又改善了水利设施,这就是我们实施的大基建办法。
随后,乾隆帝前往徐州,阅视河工,降旨截流漕粮,并将积欠的种子、口粮全部免去,以安抚当地百姓。
三月初三,乾隆帝一行到达江宁府(今南京),他亲身拜祭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表达对前代帝王的敬意。
四月初五船队往回返,传说乾隆绕道灵璧石产地磬云山时,结识了一位热爱书法和灵璧石的尼姑。
当晚,乾隆与尼姑兴致勃勃地攀谈书法及灵璧石的美妙之处。
尼姑还带领乾隆一行人,参观了磬云山的宋代摩崖浮雕,以及宋代挖采灵璧磐石遗留的老坑,
乾隆深深感受到灵璧磬石文化的悠久历史,临走时,欣然为尼姑庵御题“玉磬庵”。
回程中,乾隆绕道经过曲阜拜谒孔林,表达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彰显其以文治国的理念。
随后,船队继续北上,于四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圆明园,至此结束了这次历时105天的南巡之旅。
乾隆第二次南巡,不仅加强了朝廷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奇闻妙事,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