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贪污这事从早就有,可以说有政权就有了贪官。乾隆初登皇位,便面临着诸多贪腐案件,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乾隆一心想要效仿祖父康熙,推行“以宽代严”的治国策略,期望借此赢得“胸怀宽广”的仁君美誉,
这一出发点本无可厚非,臣子们对此也欢呼雀跃。
然而,臣子与皇上之间的关系,犹如猫和老鼠的关系。
臣子们心中暗自盘算:既然乾隆追求仁君之名,那我们趁机谋取私利也不为过,故此,贪腐之心悄然滋生。
另外,雍正时期虽大力整顿吏治,却没有从制度上根除,反复是意料之中的事,“前腐后继”用在此恰如其分。
部分官员在雍正朝时或许慑于高压暂时收敛,待到雍正帝驾崩,乾隆继位后放松整治力度,这些官员便错误地认为形势发生变化,于是蠢蠢欲动,重操贪腐旧业。
随之,出现了乾隆初期三大贪案
第一件:山西布政使贪腐案
乾隆六年(1741 年)二月,乾隆帝收到山西地方官员呈上的奏报。
折子上详细陈述了山西布政使萨哈谅与学政喀尔钦的种种劣迹:“皇上,二人相互勾结,克扣学校食堂的伙食费用,侵吞学生的餐食定额。
还有在收购税粮时,在秤砣上暗做手脚,坑害农民,将多收的粮食据为己有(加平入己)。”
乾隆帝阅毕,怒不可遏,骂道:“给你们些许宽容,就肆意妄为,朕体谅你们工作辛劳,未作严苛要求,你们竟如此放肆,简直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随即,乾隆帝传下旨意,责令山西巡抚喀尔吉善彻查此事,并对其进行斥责:“朕听闻布政使萨哈谅操守不端,学政喀尔钦取录不公……你身为巡抚,为何对此置若罔闻?”
喀尔吉善赶忙跪地请罪,信誓旦旦表示定会查明真相。
“……”
山西巡抚一职,类比山西省长兼省委书记,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喀尔吉善不敢有丝毫懈怠,即刻派手下前去调查。
然而,手下之人敷衍了事,也许是不愿得罪同僚,仅走了个过场,便回禀说布政使萨哈谅和学政喀尔钦并无贪腐行为。
(山西布政使相当于分管民政、财政的常务副省长,山西学政则类似于如今的教育厅厅长。都是高官)
喀尔吉善觉得如此高官,朝廷制定的各项官员守则应该背背的滚瓜烂熟,不会犯这种错误。
喀尔吉善竟被手下欺瞒,还大言不惭地向皇上汇报称并无腐败现象,甚至说是有人恶意泼脏水,
还阿谀奉承地夸赞皇上英明,官员清正廉洁等话语。
乾隆帝没等他说完,猛地一拍龙案,大声呵斥道:“无风不起浪,山西地方官员已通过密折奏明此事,你竟敢说没有!”
喀尔吉善吓得浑身颤抖,口中不停说道:“臣罪该万死,回去必定深入追查,请皇上给臣一个机会。”
乾隆帝这才稍稍消了怒气,着令刑部侍郎杨嗣璟前往山西,会同喀尔吉善一同调查此案。
在压力之下,喀尔吉善展开认真调查。
三月初二,他上报了喀尔钦在武举考试中收受贿赂等行为。
五天后,又列举出萨哈谅的六大罪状。
三月初七日,喀尔吉善正式弹劾萨哈谅,称其在征收钱粮时,私自提高“加平”比例,将本应上缴国库的钱财揣进自己腰包;
还对手下恐吓勒索,纵容家人为非作歹,甚至在当地强抢民女,买卖生员名额。
乾隆皇帝得知后,怒火中烧,大骂萨哈谅贪得无厌,毫无为官之德,当即下旨严惩。
随后,再次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山西查办。毕竟涉及到高官,乾隆不得不谨慎从事。
经过各部门联合调查,最终事实清晰明了,罪证确凿无疑。
五月十七日,乾隆帝下谕将二人的家产严查并充公。
刑部等衙门商议后上奏,萨哈谅被判处斩监候,秋后处决。
最终,萨哈谅被依法处死,家产被抄没。
喀尔吉善虽因失察受到申斥,但因后续查办有功,未遭受更严厉的处罚。
此案让乾隆帝深刻认识到官场腐败的严重性,促使他开始高度重视吏治整顿。
并郑重警告其他官员,若不思悔改,必将严惩不贷。
“……”
第二件:兵部尚书鄂善受贿案
乾隆五年(1740 年),工部凿匠俞君弼离世。
这俞君弼如同现今的雕刻家,皇家公园中的石刻、木雕皆出自其手。
他辛苦操劳大半辈子,留下了一笔巨额遗产。可惜的是,他并无亲生子女,仅收养了一个养女。
养女婿许秉义与妻子感情不和,常年分居。
此时,许秉义见老俞头留下大笔遗产,便心生贪念,妄图谋夺这笔钱财。
随后,他与内阁学士许王猷谋划,拿出钱财,以吊唁之名,贿赂九卿各路官员。(内阁大学士许王猷是许秉义的舅舅。)
当然,他也无法贿赂所有九卿官员,只是与内阁大学士关系交好之人得到了钱财。
结果,官员们私下里开始议论谁得的多谁得的少,此事最终被步军统领鄂善知晓,他随即将此事上报给乾隆帝。
乾隆帝听闻后极为震怒,许秉义受到惩处,许王猷也被革职。
养女女婿机关算尽,最终也没能得到老俞头的遗产,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乾隆六年(1741 年),御史仲永檀通过“风闻言事”的方式,密奏乾隆帝,称鄂善在处理俞君弼遗产案时收受俞家贿赂万金。
所谓“风闻言事”,是古代监察部门收集证据的一种方式,类似于听闻他人传言、民间议论等,
(有些类似收集打小报告或道听途说的信息。)
毕竟是听闻而来的消息,乾隆帝对此有所怀疑,心中暗自思忖:不会吧?鄂善乃是我亲自提拔,如今官居九门提督,位高权重,怎会为了些许钱财而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
但为了确保公正,乾隆帝仍命怡亲王、和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徐本,以及刑部尚书讷亲、来保等组成专案组,对此事进行彻查。
专案组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鄂善的家仆和行贿中间人都承认鄂善受贿。
面对乾隆帝的质问,鄂善起初承认受贿千两,随后却又翻供,坚称自己并未受贿。
乾隆帝认定鄂善说谎,最终逼其在家中自尽而死。
鄂善成为乾隆帝首个赐死的亲信重臣,此案也成为乾隆帝整顿吏治的标志性事件。
鄂善之死,标志着乾隆帝对官员的态度从宽仁逐渐转向严苛。
“……”
第三件:广西龙胜通判杨维清“偷工减料”案
乾隆六年(1741 年)至八年(1743 年)间,发生了一起影响颇大的广西龙胜通判杨维清贪污案。(通判类似检察院的监察官,正六品官。)
当时杨维清负责修筑龙胜城。然而他辜负了乾隆的期望,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冒领“城工银”二万余两,还“暂借”一万二千二百两。
这种行径严重违反了清朝的财政管理制度,致使国家财产大量流失,同时也对城池修建工程的正常推进,造成了极大影响。
此事被人举报到乾隆帝面前,乾隆龙颜大怒,责令两广总督那苏图、策楞以及三位巡抚鄂昌、舒辂与陈宏谋,共同负责此案的调查。
在审理过程中,发现这并非孤立案件,而是涉及多名官员的窝案。
包括桂林知府金荣、广西巡抚托庸、布政使李锡秦、按察使钟昭、分巡右江道杨廷璋等。
他们有的因受贿,有的因办案不公,有的因失察,均被追究责任。
主犯杨维清,在狱中畏罪自缢。
然而,关于他的死却存在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他是被同伙逼死的,
也有人说他或许金蝉脱壳逃脱罪责,因为 1777 年还有一名同名的杨维清曾任庆远训导。
总之,在那信息不畅的情况下,欺骗隐瞒官员别处任用操作并不难,杨维清的死至今仍是一个谜团,背后或许涉及到更为复杂的大人物。
其他涉案人员的处置结果如下:桂林知府金荣因受贿情节较为严重,被判处死刑。
广西巡抚托庸,因拖延不交赔银,被革职。
此案的处理,有力地打击了清朝官场的贪污腐败行为,促使清朝政府,进一步强化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管理。彰显了乾隆反腐败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