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刚平息,一波又起,这就是康熙亲政后,面对的波云诡谲时局。
朝中刚刚完成集权,朝外,具体说西南和东南又出现了风波,老天爷不让康熙松心。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一场影响深远的叛乱——三藩之乱爆发了。
所谓“三藩”,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吴三桂原是明朝山海关总兵,引清军入关后,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汗马功劳。
获封平西王,镇守云南,手下精兵强将如云,势力庞大无人能及。
尚可喜,原为明朝东江总兵,降清后被封平南王,驻守广东。
耿精忠乃靖南王耿仲明之孙,耿继茂之子,耿继茂在康熙十年病逝,耿精忠承袭爵位,是福建地区的土皇帝。
原本还有定南王孔有德,驻守广西。可惜其在顺治九年(1652年),于桂林被李定国所杀,且无子嗣承袭爵位,故而“四藩”变为“三藩”。
讲真孔有德最没福分,命短无福分无人继承。
……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紫禁城乾清宫内,20岁的康熙皇帝正看着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奏折陷入沉思。
年轻的天子眉宇间已有了超越年龄的沉稳,外人看不出他内心的所思所想,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此时大学士索额图躬身施礼呈上奏折:“皇上,平南王尚可喜又上疏请求回辽东养老。”
“啊?此前尚可喜不是两次请求回老家养老吗?此人挺执着。”
康熙说着话接过奏折,若有所思,“索相你认为尚可喜是真想归老,还是别有用心试探朕?”
二人交谈间,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也来到了皇上身旁,谈话内容被明珠听到。
索额图与身旁的明珠交换了一个眼神。
明珠上前一步道:“臣以为,尚可喜年近七旬,确有归乡之意。但更紧要的是,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必会因此事有所动作。”
明珠分析的不无道理,三个藩王实际上是独立王国的土皇上,已经到了尾大不掉地步,不能不引起皇上的忧虑。
康熙站起身,他踱步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目光落在西南那片用朱砂标记的区域——云南。
“三藩之患,朕思之久矣,是时候该削藩了。”康熙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入耳。
他用手指着广东和福建地区,威严说道:“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平南王尚可喜据广东,靖南王耿精忠据福建。
三藩拥兵自重,岁耗天下财赋之半,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康熙这时候完成了朝中集权,朝外吴三桂开始建立国中之国,军饷占全国财政的一半,兵强马壮,三蕃中尤吴三桂最甚!
吴三桂到底想干什么?异常情况引起了康熙的警觉。
索额图跪在地上,额头渗出细密汗珠:“皇上明鉴,然三藩势大,尤其是吴三桂,麾下精兵十万,又有'选官'之权,朝中不少官员皆出其门下。若贸然削藩……”
索额图被撕破脸,大家日子都不好过!
解释一下,吴三桂权力很大,朝廷授予他能推荐官员,称之为“南选”,有老吴的推荐,故此吴三桂的亲信遍布各地,
另外,他的儿子吴应熊还是和硕额驸,即太宗皇太极第十四公主的丈夫。
这些康熙不是没想过。
“索相多虑了。”明珠似是安慰皇上,插话道,“正因吴三桂势大,才更应先从尚可喜着手削藩,
我们先安抚吴三桂,然后寻找机会再削藩,不能同步进行,各个击破方为上策。”
经明珠一点拨,索额图恍然大悟:“尚可喜年迈,其子尚之信又不得民心,正是削藩最佳突破口,就从他下手,算是投石问路吧。”
康熙转过身,眼中烁烁放光:“二位分析的极有道理,传旨,准尚可喜归老辽东,但不许其子袭爵,广东军政由朝廷派员接管。”
“喳?”传令官答应一声退去。
这道圣旨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花。
……
消息传到云南昆明平西王府时,吴三桂正在后花园与女婿夏国相下棋。
“王爷,大事不好!”王府总管胡国柱匆匆跑来,额头青筋暴起。“咋了?看把你急的狗喘气的样子。”
“王爷,大事不好了,朝廷已准尚可喜归老,却要撤除平南藩封!”胡国柱惶恐上报情况。
吴三桂执棋的手悬在半空,这位六十二岁的藩王虽已两鬓斑白,但剑眉星目间仍透着当年“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锐气。
“好个康熙小儿!”吴三桂将棋子重重拍在棋盘上,“这是要对我们三个藩王各个击破啊!”
夏国相是吴三桂的女婿,又是谋士,他放下棋子,拿起折扇,轻摇折扇,眼中闪过一丝算计:
“岳父勿忧。依小婿之见,不妨先试探朝廷态度,是偶发事件还是有意针对,可上疏请求增饷,看康熙如何应对。”
吴三桂眯起眼睛:“增饷?”
“正是。”夏国相压低声音,“若准,说明康熙尚有顾忌;若不准……”
“那就是铁了心要削藩了。”吴三桂冷笑一声,“对,看看康熙这步棋如何下?”
“胡国柱,即刻拟疏,就说云南边陲,军费不足,请朝廷年增饷银三百万两!”
胡国柱也是吴三桂的女婿,主要战将,军事世家出身。
“遵命,小婿马上去办!”
……
紫禁城武英殿内,康熙看着吴三桂的奏折,突然放声大笑:“好个吴三桂!这是在试探朕啊!”
侍立一旁的周培公躬身道:“皇上明察秋毫。吴三桂此举,实为投石问路。”
“那朕就给他个答复。”
康熙提笔蘸墨,在奏折上批道:“准其所请,着户部如数拨付。”
明珠见状急道:“皇上,此例一开,恐吴三桂更加肆无忌惮!”
康熙搁下朱笔,意味深长地说:“欲取之必先予之。朕不仅要准他增饷,还要加封他为'亲王',让他先尝尝甜头。”
康熙安抚吴三桂实属无奈,凭当时大清实力,和吴三桂掰手腕并无多大胜算,康熙要用时间换空间。
康熙虽年龄不大,却很有心机,他知道自己目前还不是吴的对手。
当圣旨送达昆明时,吴三桂正在校场检阅军队。
听到自己被晋封亲王,他脸上非但没有喜色,反而更加阴沉。
“王爷荣升亲王,可喜可贺啊!”众将齐声恭贺。
吴三桂却转向夏国相:“国相,你怎么看?”
夏国相捻着胡须:“康熙果然聪明,先撤尚藩,又厚待岳父,此乃'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之计。小婿以为,当再试一次。”
“啊?此计怎讲?”
夏国相附在岳父耳边一阵嘀咕。
数日后,吴三桂第二道奏折送到京城,声称自己年老多病,请求撤藩归老。
吴三桂就是要试探出真相,他的主意是,在自己巅峰时期,不怕与康熙撕破脸,他要逼着康熙出手。
乾清宫西暖阁内,康熙召集心腹大臣密议。
索额图率先开口:“皇上,吴三桂此请必非真心,若准其撤藩,恐激其速反,莫若安抚先稳住再做他图。”
索额图深知吴三桂势力非同小可,始终以安抚为主。
年轻的康熙凝视着香炉中袅袅升起的青烟,突然问道:“周培公,你以为如何?”
一直沉默的周培公上前一步:“臣以为,吴三桂此乃二次试探。不如将计就计,准其撤藩,但派重兵'护送',看他如何应对?”
周培公是湖北荆门人,由于受高官赏识,进入康熙的幕僚团队,成为康熙的谋士。
康熙眼中精光一闪:“好!传旨:吴三桂功在社稷,今请撤藩,朕心甚慰。
着平西王即刻启程归老辽东,沿途由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兵护送。”
这道圣旨如同一柄利剑直指吴三桂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