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子莫若父。
李世民看了李承乾几眼,“你很厌恶倭国?”
李承乾点头,“儿臣对倭国的厌恶,更甚高句丽。”
“所以你就想征伐倭国?”
“正是。”
李二无所屌谓的一摆手,“今天咱不讲倭国的事,先把吐蕃的事情处理好。你说,派哪些大儒和高僧去吐蕃?”
李承乾笑着道:“非大兴善寺、白马寺、净土寺、少林寺的住持方丈不足以代表我大唐出使吐蕃,非这等住持高僧不足以代表我天朝上国的煌煌气象。”
李二笑着用手指戳了一下李承乾额头,“你真坏!!”
接着又道:“大儒呢?”
李承乾笑眯眯的道:“舅舅最近闲得慌,不如让他走一趟吐蕃。”
李二笑着摆手:“你就放过长孙无忌吧,他已经被你祸害得够惨的了。”
李承乾依旧笑眯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或许舅舅就想去吐蕃搞事情呢。”
李二闭目想了想,然后摇头:“还是算了,辅机心中有怨气。若是让他去吐蕃,恐怕会成第二个中行说!!到时吐蕃就是更甚于匈奴和突厥的心腹大患。”
“嘶!!”李承乾长嘶一声:“还是父皇老成持重考虑周全,儿臣险些铸成大错。”
“哼!知道就好。”李二傲娇的一扭头。
李承乾赶紧赔着笑拍马屁:“父皇英明!大唐不能没有父皇。就如同大秦不能没有长城,大汉不能没有河朔。”
李二云淡风轻的一摆手:“少拍马屁,说说派哪些大儒去吐蕃好。”
李承乾笑着道:“此事易尔,派那些没有多少野心,只知道皓首穷经的腐儒去就好。”
李二想了想道:“那就欧阳询吧。”
李承乾在心中暗道一声:欧阳公,对不住了。不是本王让你去吐蕃的哈,是父皇钦点的哟。
接着高声道:“父皇英明!!”
李二不耐烦的一摆手:“退下吧,好好筹备你一次纳十二个侧妃的婚礼去。”
“儿臣告退。”
第二天,李二就召见了禄东赞。
拒绝了吐蕃的和亲请求,但承诺会派高僧和大儒去吐蕃传授学问。
禄东赞大喜,告退之后,雀跃出宫。
------------
大唐贞观十一年冬月十八。
李承乾纳十二侧妃的婚礼如期举行。
这次婚礼盛况空前。
得到李二和李承乾许诺的禄东赞与犬上御田锹更是代表吐蕃和倭国,献上前所未有的厚礼。
至于此次婚礼的男女主角---李承乾与十二侧妃,则是很好的完成了工具人的作用。
这十三个人没什么感情,但都明白这是政治联姻,也都装作恩爱的样子拜了天地、拜了高堂、进了洞房。
以后也会举案齐眉,白头到老。
---------------
婚礼之后,很快进入了新年。
贞观十一年的除夕夜。
由于今年彻底解决了河北山东地的隐患,又得到了海外良种。无论是对于大唐和皇家来说,都是双喜临门。
李二心情愉悦之下特意下旨,将李恪、李泰、李治等十个儿子从十王宅里放出来,吃了一顿年夜饭。
这次年夜饭的人很多,除了李二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李承乾和他的十五个大小老婆,还有李承乾的三十几个兄弟姐妹。
整整坐了十几桌。
李二端着酒杯,指着满大殿的人对坐在身旁的李承乾道:“看,这些都是朕和你的家人啊!”
李承乾一挥手,“来人,给父皇和本王的家人们再上一道炒红薯嫩叶。”
李二急忙挥手制止:“逆子!红薯还未成熟,怎能此时就吃红薯的嫩叶。”
李承乾大声武气的道:“给家人们吃一道红薯叶怎么了?!难道对家人们也要抠搜。”
李二咬牙切齿的低吼:“朕跟你说他们是家人,是想让你顾念亲情,不要祸害他们。不是让你拿还未成熟的海外良种招待他们。”
李承乾笑着道:“儿臣明白父皇的意思,所以才用炒红薯嫩叶招待各位兄弟姐妹。而且红薯嫩叶本来就是一道菜,采摘红薯嫩叶并不会影响红薯的根部生长。父皇放心食用就是。”
李二一瞪眼,“那就快上菜。”
少顷,爆炒红薯嫩叶上桌。李二夹了一筷子放在嘴里,品尝一番后道:“果然清香无比。”
“那父皇就多吃点,如今红薯栽了整整一琉璃大棚,家人们都可以敞开了吃。”李承乾笑着道。
李二端起酒杯,主动和李承乾碰了一下,“我儿有好东西先想着家人,朕就放心了。”
这时李泰见李世民和李承乾心情好像不错,站起身道:“启禀父皇,儿臣兄弟十人等在十王宅中日夜思念父皇,老十三、老十四等几个年幼的更是想父皇想得日夜嚎哭不止。”
李治也紧跟着起身道:“而且元景王叔他们还欺负我们兄弟。”
说着转头看向李恪:“就连三哥这样双臂残废的人,王叔他们也不放过。经常合伙殴打我三哥。”
李恪冷哼一声:“是我殴打他们!!”
李治眼泪顿时就下来了:“三哥,你又何必硬撑呢。向父皇和大哥服个软,求他们把你从十王宅里放出来吧。”
李恪扭过头去,“要服软你们服,反正我死也不求李承乾。”
李治闻言,大哭着向李世民和李承乾跪下:“求父皇和大哥念在父子之情和兄弟之情的份上,放了三哥和老十三和老十四吧。让他们回府居住,也好时常进宫在父皇膝前尽孝。”
李承乾看着哭得跟个鼻涕虫一样的李治,心中暗骂:还真不是盏省油的灯!竟然想道德绑架我和父皇。别以为哥哥不知道你小子打的什么主意,你不就是想循循渐进么。
先用亲情绑架父皇,求父皇放了李恪和老十三、老十四。以此试探父皇底线,父皇若是答应,下次你便可以求父皇放了你自己!!
李承乾正在心中暗骂李治之时,李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高明,你怎么看?”
李承乾起身道:“东宫荒废,可以打扫一番让李恪进去居住;武德殿也没有住人,可以让老十三和老十四入住。
反正这两处地方离玄武门近,也好方便他们进太极宫为父皇尽孝。”
pS:
最近卡文状态不佳,有点想完结了。
其实自从收拢河北山东地,彻底解决世家门阀之后,李承乾基本上就已经无敌了。
我又不想写李承乾和李世民父子反目,所以不知道后面要怎么写才能写得有趣、写得有意思、写得跌宕起伏。
想了想,不如尽快完结好了。
同时征求一下各位读者恩公的意见:是以大纲式完结好?
还是用快节奏的方式用几万字描写一下后面的大致剧情作为完结好呢?
明天请假一天,根据各位读者恩公的反馈来决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