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长孙连夜领一千玄甲军上终南山,将楼观台夷为平地,将道观里的人尽皆屠戮。
唯独走脱了李淳风。
翟长孙令人画影图形,发出海捕文书,同时命百骑司秘密缉拿。
--------------
第二天,天色刚亮。
李二就传召李承乾御书房觐见。
李承乾刚进御书房,李二就盯着李承乾看。
李承乾被李二看得有些不自然,一甩头发:“父王见多识广,可曾见过如此英俊的少年郎?”
“切~”李二撇了撇嘴,接着笑眯眯的道:“昨晚做噩梦哭鼻子啦?”
李承乾一张小脸顿时涨得通红:“父皇休得凭空污人清白!!”
李二嘿嘿一笑,接着又问:“袁天罡是你让人逼死的。”
李承乾点头:“是的。”
李二笑道:“不错,没有推卸责任,还算有点担当。”
接着又道:“袁天罡好歹也是一代道术宗师,用的手段有些过了。”
李承乾道:“道门也是咎由自取。孩儿造释迦牟尼琉璃像本来只是想坑佛门一笔,袁天罡却以为皇家是想崇佛抑道,自己跑到长安来送死。”
李二想了想道:“看来儒释道,你都不怎么放在眼里啊。”
李承乾笑眯眯的道:“父皇不会是被儒释道给绕进去了吧?!不会真信了他们吧?!”
李二皱眉道:“不信他们信什么?”
李承乾正色道:“帝王能信任的唯有手中的生杀予夺之权;对自己唯命是从的军队;忠诚于自己的文武大臣。
秦皇汉武崇信道门的长生不老之术,结果如何?!
梁武帝崇信佛门,结果如何?!
汉武帝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致使后代帝王处处受儒家掣肘,养育出五姓七望这样的千年怪物,致使世家豪门尾大不掉!!
是以孩儿认为:三教九流是为帝王家服务的,而不是帝王家为儒释道服务!
儒释道的最终解释权得归帝王!!!
帝王让儒释道说什么,儒释道就得说什么!
儒释道没有和帝王讲条件的资格!!!”
李二思虑许久才骂道:“你个逆子,比老子还要霸道。”
李承乾嘿嘿一笑:“跟父皇学的。”
李二又道:“你那个最终解释权很有意思!你是不是当初说“谁立你为太子谁是狗”的时候,就想到最终解释权这无赖的借口了?!”
李承乾奸笑着道:“父皇不立儿臣为太子,到时可以立儿臣为储君嘛。”
李二走过来,拍了李承乾脑袋一巴掌,大骂一声:“滑头。”
李承乾嘿嘿憨笑。
李世民正色道:“既然有最终解释权打底了,就说说眼前的事。
各地名刹古寺的高僧都已经差不多到了长安。朕准备今日召见他们,他们也已经在承天门外等候。
等会朕召他们进御书房,你在一旁旁听。
那少林寺的十三棍僧在武德四年曾助朕生擒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等会你对他们客气点。”
李承乾一跺脚道:“父皇又上这帮秃驴的当矣!!”
李世民惊讶问道:“我儿何出此言?!”
李承乾道:“生擒不入流的敌将,首功之人也不过军功六转,一个骁骑尉的勋爵虚职便足以酬其功。
少林寺那帮秃驴在当地士庶民众的协助下生擒了王仁则,却故意不要父皇赏赐。这便让父皇内心深处始终觉得亏欠他们,以让父皇在国策上对少林寺大开方便之门。”
李世民闻言一想,猛的一拍桌案:“我儿所言甚是!!
细思起来,这些年朕超额给了少林寺八百度牒,超额赏赐了少林寺庙产千亩!!
真他娘的亏死了!!”
李承乾笑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父皇可以封赏少林寺方丈为骁骑尉,再让尚书省下公文,让洛阳官府收回父皇对少林寺超额的赏赐。”
李世民想了想道:“还是先见了那帮秃驴后再说吧。”
接着转头对卓不群道:“宣各寺高僧觐见。”
“喏。”
-----------
少顷,少林寺十三棍僧:上座僧善护、寺主僧志操、都维那僧惠玚、大将军僧昙宗、惠普、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等人;
以及洛阳净土寺高僧玄奘,洛阳白马寺高僧法琳等一众各名刹古寺高僧陆续进入御书房。
对端坐御案后的李世民和侍立在一旁的李承乾,竖掌于胸施了个佛礼:“贫僧等人参见李施主,小李施主。”
李世民对李承乾眼神示意:果然如我儿所言,这帮秃驴目无尊上啊!
李承乾则在心中暗骂:这帮秃驴没有经过三武一宗的调教,还是没有把皇权放在眼里!
看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当初还是下手太轻了,没有把这帮秃驴整舒服啊!
李世民心中也是暗怒,看着一宗高僧皮笑肉不笑的道:“今日朕召诸位来,是想请教诸位高僧一个问题。”
少林寺上座僧善护道:“李施主有话请讲。”
李世民面无表情的道:“释迦摩尼曾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不知诸位如何看待这句话。”
一众高僧道:“佛祖有大智慧,大功德,大法力,理应天上地下唯其独尊。”
李世民不置可否的“哦”了一声。
这时白马寺高僧法琳稽首道:“请陛下将佛门至宝“释迦牟尼琉璃像”归还佛门。”
李世民笑眯眯的道:“至宝已被秦王盗去,各位要找就找秦王。”
少林寺大将军僧昙宗金刚怒目,瞪着李承乾道:“请秦王将至宝物归原主。”
李承乾笑眯眯的道:“释迦牟尼神通广大,自然会自己走回佛门。只是你们这些弟子诚意不够,佛祖不肯回家罢了。”
接着回瞪昙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朝二武两皇帝,千年古刹一朝空!”
听李承乾拿南北朝时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两次灭佛之事威胁,一众高僧顿时光头冒汗,低眉顿首。
就在这时,年轻的净土寺高僧玄奘稽首道:“秦王戾气太重,当入佛门修行二十年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