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暮色总是沿着窗棂的纹路悄然漫漶。天边的晚霞褪作一抹淡青色的釉彩,仿佛有人用湿笔尖晕染了整片天空。楼下的国槐叶在暮春的晚风里沙沙作响,暗香浮动的合欢花正一簇簇收拢粉色的羽睫。这样的时刻,生命与死亡的命题总如水中月影,在我心的湖面漾起层层涟漪。
生之始原是一场天启。产房里此起彼伏的啼哭声中,每个新生儿都像被晨露浸润的胚芽,裹挟着混沌初开的元气。他们攥紧的拳头里攥着银河的星屑,睫毛上凝结着创世之初的晨雾。我曾在育婴室的玻璃外长久驻足,看那些粉团似的小生命在恒温箱里舒展四肢——他们浑然不知自己正跨越何等壮阔的时空之门,从永恒的寂静踏入刹那的喧嚣。
生命的初章总带着神谕般的启示。记得奶奶讲她接生过的早产儿,猫儿般大小却攥住她的银镯不放,仿佛要把人间第一缕温度刻进掌心纹路。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里飞天手中永不凋零的莲花,想起《创世纪》中上帝吹入亚当鼻孔的那口气息。每个生命都是造物主精心折叠的纸船,载着星辰的密码与季风的记忆,在尘世的河流上开始未知的远航。
童年是生命最透明的琥珀。巷口老槐树下,我常看着蚂蚁军团搬运比自己大数倍的饭粒,它们沿着树干裂缝构筑的丝绸之路蜿蜒而上,在夕照里投下细长的剪影。那时的黄昏总浸着槐花香,卖糖画老人的铜勺在青石板上勾画游龙,糖丝在暮色里拉出金色的弧光。这些碎片在记忆的暗室里显影,让我懂得生命最初的惊奇,原是来自对万物有灵的顿悟。
成长则是不断破茧的历程。三十一岁那年的手术台上,无影灯把我的恐惧照得雪亮。当麻醉剂如潮水漫过意识,我忽然明白疼痛原是生命颁发的勋章。原来所有对生命的丈量,都需要用伤口作刻度,用泪水当墨汁,在时光的羊皮纸上写下偈语。
而死亡是生命最深邃的镜面。去年深秋陪父亲整理祖父遗物,樟木箱里泛黄的棋谱还留着茉莉香片的余韵。我们抚过那些被岁月浸透的象棋子,突然听见窗台麻雀啄食的笃笃声——某个瞬间,死亡与生机的界限竟如此模糊。就像老家屋后的荷塘,残梗在薄冰下静卧,而淤泥深处早已孕育着新的藕节。或许死亡本就是生命的倒影,是根系在黑暗中的秘密生长。
我开始在节气更迭中聆听生死的私语。惊蛰时分,雷声唤醒的不只是冬眠的虫豸,还有陶罐里沉睡的莲子;清明细雨不仅淋湿墓碑,也浸润着竹笋破土的野心。原来生与死从来不是两岸,而是同一条长河涌动的浪花。
于是懂得所谓永恒,不在抗拒凋零,而在绽放的质地。京都醍醐寺的垂枝樱年复一年赴死,却将飘落演绎成\"花吹雪\"的绝唱;敦煌的匠人在壁画里留下飞天的衣袂,让千年前的呼吸仍在洞窟中流转。就像老家天井那株百年紫藤,枯瘦的虬枝每年春天都爆发出瀑布般的花穗,让人相信有些生命,原是为了证明时光可以开花。
此刻暮色已完全沉降,远处传来学校的广播声。生与死这对永恒的舞者,始终在时光的舞台上跳着回旋的华尔兹。而我们都是途经此处的旅人,既携带着祖先基因里的星光赶路,也终将成为后人眼中的星辰。当某天我的骨灰被撒入长江,或许会有一尾银鱼衔着磷光跃出水面,那便是我对人间最后的回眸与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