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你所效忠的君主,在生死面前抛弃一切的君主。”
\"而你作为代地出身的代人,历代以来,又有哪位君主真正给予过你们平等对待?是否有人真心以李人之礼待过你们?\"
\"为李国捐躯并不值得,唯有为民族大义低头,才是真正的正义所在。”
\"今日前来,正是为了说服你归降,这是为你麾下数十万将士的生命着想,也是为我们秦国数十万将士的安全考虑,更是为了保存实力,以备将来抵御外敌。”
\"话已至此,无需赘言。”
\"给你半个时辰思考。”
\"半个时辰后,若你仍未决定,便当一切未曾发生。”
\"君命不可违,统一四海乃天命所归,无法抗拒。”
李奇的话语如同洪钟巨响,震撼着李牧的心灵深处。
随后,李奇起身,转身迈向战马血虎。
而李牧则神情复杂地坐在原处,身体微微颤动,内心正经历着剧烈的思想交锋。
城墙上,李牧的部下们虽远远观望,却因距离遥远无从得知具体情况,但可以确定的是,李奇所说的话一定起到了某种作用,使李牧迟迟未作出回应。
然而,在秦军阵营前,战车上,王简与桓漪的神色满是遗憾。”终究未能成功。”
\"若是能避免这场战争,减少数十万人的伤亡,该有多好。”
两人感慨叹息。
就在李奇准备翻身上马离去之际。
李牧终于打破沉默。”确实如此。”
“你讲了许多,也讲得很有道理。”
“历代以来,我族从未得到过优待,李国朝廷对我族多有压制,赋税比李地百姓还高出一成。”
“为这样的君主效力,确实不值当。”
“正如你所说,我身后有三十万大军,而贵军有七十多万,即便我布防周密,这场战役也注定失败。
两军交战,代地和代城必将沦为尸山血海。”
“甚至秦军愤怒之下可能将代地屠戮殆尽。”
“这场战斗毫无意义,是我们同族之间的自相残杀,完全不必发生。”
“正如你所言,天下 ** 已久,战争不断在我们同族间延续,千万甚至更多族人在这些战争中丧生。
每一位炎黄子孙渴望的并非战争,而是和平。”
“秦,无疑是当前唯一能统一诸国、安定天下的国家。”
“然而……”
说到这里,李牧抬头注视着李奇,眼中带着几分怀疑:“秦法严厉,以军功制度推动战争,使秦人皆以战争为目标。
若秦最终统一天下,还能否对天下炎黄子孙一视同仁?”
“你的话让我深思。”
“虽然诸国 ** ,但我们同属一族,可这么多年以来,即便同为一族,彼此依然互相敌视,各国民众都以本国为荣。”
“秦若统一天下后……”
“老秦人又怎会平等对待其他各国的炎黄同胞?”
“你能保证吗?”
李牧语气严肃地追问,声音透着坚定。
他在等待李奇的答案。
若李奇的回答令人满意,这场本不该发生的同族之战或可避免,数十万将士的生命也能得以保全。
但若令李牧失望,这场 ** 便无法避免。”我能够保证。”
“未来的世界,未来的炎黄子孙,必将对所有炎黄族裔一视同仁,世间再无诸国之分,只有炎黄一族。”
李奇的声音平静而有力,回应了李牧的疑问。
李奇沉稳地开口,语气中透着坚定。”你不过是一名秦国臣子,难道就能代表秦王说话?”
“纵使你现在位高权重,但在王权面前,一旦触怒秦王,顷刻之间你的权势与荣耀都会烟消云散,化为乌有。”
李牧低沉地说。”如果真有那一天,你以为我会坐以待毙?”
李奇注视着李牧,意味深长地回应。
李牧惊讶地看着李奇,许久才问:“难道你不敬畏王权?”
“敬畏或许有,但不是完全的敬畏。”
“我承认,今日所得皆因秦国,但这一切是在秦法体系内获得的,是我的战功换来的,而非秦王的施舍。”
“我不会盲目服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
“若是秦王索求我的性命,我绝不会轻易交付,反之,我会反抗到底。”
李奇直视李牧,这番话连对他自己人都未曾提及。
当然,对李牧说这些毫无问题,毕竟两人仍是敌对阵营,告密无济于事,无人会信。
这正是李奇想通过李牧传达的信息。
将来,秦国未必会对天下百姓公平对待,历史上确实如此,秦始皇给予的恩惠更多是针对老秦人。
也因此,在秦始皇去世后,六国掀起叛乱,庞大的秦国四分五裂。
的确,李奇无法确保秦国未来对所有炎黄子孙平等相待,但他承诺未来必定炎黄一家,不再区分各国。
因为一旦秦始皇亡故,他定会抓住机会,掌控天下。
这是他的野心。
他绝不会屈服于无能君主之下。
秦始皇的儿子们更不足以让他低头。
李奇若掌控天下,定会公平对待所有人。
听闻李奇所言,李牧完全出乎意料,震惊地看着他。”在我见你之前,我以为你是对权力极为敬重之人,否则秦王也不会赋予你如此大的权力。
然而现在,我对你的看法有所改变。”
“你真是个疯狂的人,在这片天地间前所未有的疯狂之人。”
李牧语气沉重,目光中透着复杂。
显然,李奇今日所言触及了许多根本问题,包括民族大义与王权等,对他产生了巨大冲击。”或许我是疯狂的吧。”
“但这世道,只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
“确实如此。”
“我不确定秦王是否能对天下的炎黄子孙一视同仁,但我一定会尽力促成此事。
秦王胸怀大志,绝不会受狭隘观念束缚。”
“韩国领土的管理方式已改为如同我国秦国一般,甚至对待降兵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原来的韩国降兵都已加入我军,成为精锐战士。
这也是我向秦王进言的结果。”
李奇平静地说。”若我愿意归降,你能确保秦王不会恩将仇报吗?不会追究我部属的责任吗?”
李牧注视着李奇问道。
李奇坦然直视李牧的眼神,两人目光交汇:“我能做到,并且,如果你投降,能让同族免于争斗,我不仅能保证秦王不会背叛,还能让你继续统率三十万大军,守护代地边疆。”
“此话当真?”
李牧情绪激动地问。
若还能统率三十万军队,守卫代地,这不仅意味着安全无虞,也让李牧及所有将士心安。”这是我的承诺。”
李奇语气坚定。”还有别的要求吗?”
“作为臣子,你无法左右君主。”
李牧半信半疑。”我的承诺不会改变,为了同族的大义,为了和平,我义无反顾。”
“不过,我也有一个条件。”
李奇微微一笑。”什么条件?”
李牧急切地追问。
李奇以诚挚的态度向李牧提出了一个请求,若将来王权对他不利,希望李牧能率领三十万大军相助。
李牧对此表示怀疑,但李奇语气坚定,强调这是为了自身安全考虑。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牧接受了李奇的提议,并承诺在必要时会履行约定。
随后,两人握手确认了彼此的承诺。
这一幕被守城将士目睹,引发了种种猜测与议论。
有人质疑李牧是否真的准备归降,也有人对李奇的能力表示钦佩。
整个场面充满了紧张而微妙的气息。
秦军营中,王简与桓漪对视片刻,眼中皆闪过一抹喜色。
李奇转身离去时,李牧望着他的背影轻声感慨:\"秦国果然出了奇才,只是这般人物,也只有当今天子能驾驭。
他只信服秦王,若日后继位者无此魄力,他必不甘心。
他对王权并无过多敬畏。”
\"若有朝一日因王权之事需要倾我三十万大军相助,只要真有那一天,我又怎能不尽全力?就冲你今日的承诺,为天下苍生平等对待的承诺。”
李牧调转马头,快马加鞭返回代城。
刚进城门,守将们便纷纷围上询问。”李将军,你刚才与李奇谈妥条件了吗?我们是不是要向秦国投降?\"
面对诸将的追问,李牧沉稳回应:\"为保全三十万将士性命,我已决定接受李奇提出的条件,以求息兵止戈。”
此言一出,有人安心,也有人愤慨。”李将军,你可知自己在做什么?这可是背叛国家!你投降秦廷,妄顾君命,还有何颜面称作李臣?\"
几位将领义愤填膺地质问。
他们自李国各地而来,皆是真正的李人。
起初以为李牧会与秦军殊死一战,自己还能苟全性命,但如今李牧决定投降,他们又怎会甘心?
“国境沦陷,弃城而逃,你们有何颜面自称李臣?”
李牧冷眼扫过众人。”再者,往昔你们又是否将我们视作真正的李人?”
他的目光如霜,令几名校将顿时语塞。”将这些人拿下!”
李牧果断下令,“投入大牢。”
在代地之内,他便是至高无上的统帅,无人敢违抗。”遵命!”
将士们齐声响应,迅速制服那些喧哗的将领,押解而去。”上将军,您真的决定向秦国屈服了吗?”
李牧手下的将领纷纷询问。”我已经反复权衡,这场战争注定失败。
即便拼尽全力,也只会让三十万将士徒增伤亡,最终换来秦军同样惨烈的损失,这又有何意义?”
“李国已亡,**陨落,**族宗室尽被秦军俘获。”
“若此战再结深仇,代地百万百姓必将陷入灾难。”
“我不忍见此情景。”
“而且,李奇的一席话触动了我。”
“我们同属炎黄子孙,彼此相争,岂非让外族嗤笑?”
李牧若有所思地说。
或许,投降会让李牧蒙受恶名,但为了阻止数十万生灵涂炭,让代地免于浩劫,这点代价是值得的。”然而,一旦投降,秦国会对我们如何处置?会不会恩将仇报?”
“若是卸磨杀驴,日后定有麻烦。”
一位将领忧虑重重地说道。”李奇已承诺,只要我投降秦国,代地依旧由我统领,三十万大军也不会被打散,继续守护此地。”
李牧语气坚定。
至于与李奇的具体约定,他并未多言。
这一约定仅属李牧与李奇之间。
若非特定时刻来临,
李牧绝不会吐露半分。”既如此,投降秦国亦不失为好事。”
“上将军,末将不敢有丝毫隐瞒。”
“秦国已是胜券在握,将士亦是凡人,皆惧死亡。
你能做出此决定,对三十万将士而言是幸事,对代地而言也是福祉。”
“末将等感念上将军救命之恩。”
似为宽慰李牧,也含感激之意。
李牧身旁诸将皆向其行礼。
此时,
李奇已返至阵前。
王简与桓漪急步上前,眼神满是期待:“结果如何?”
“经我一番劝说,李牧愿归降我大秦,并愿赴咸阳觐见大王。”
“然有一条件。”
李奇神情肃穆。”何条件?”
“但凡能避我大秦战火之灾,免数十万伤亡,李牧即便为敌国上将,亦堪称对我大秦立下大功。
此等投诚之功,足可位列朝堂高位。”
王简即刻回应。”他仍统领三十万代地大军,为我大秦守护边疆,抵御外敌。”
“这便是他的唯一要求。”
“而我已代大秦应允了他。”
李奇沉声说道。”哈哈!”
听闻此条件,王简与桓漪互望一眼,随即带着几分激动开怀大笑。”李奇,你又为我大秦立下奇功。”
“李牧愿降,免战祸之灾,实乃大喜事。”
二人笑语盈盈。”李牧的条件,两位也同意了?”
李奇略显惊诧。”李牧本就才华横溢,大王惜才如命,怎会不用?至于让他镇守代地边疆,防备外族,更是再合适不过。
大王雄才大略,岂会拒绝?”
“李牧愿归降我大秦,此即是他献上的最大诚意,如此诚意,理应给予一切。”
“让他统率大军,更能使他全心为我大秦效力。”
“只要大王施以恩惠,何愁李牧不归顺?”
王简笑意吟吟说道。
久经沙场的上将王简与桓漪对嬴正的脾性自是十分了解。
李牧本就是难得的人才,若是在大战中被俘,嬴正或许也会尝试招降。
如今他主动率三十万大军归降,无疑壮大了秦国的实力,实乃大好事。
李奇内心亦明白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李牧带军投降,不仅立下大功,还保全了代地免遭外族侵扰。
统兵之事,能避免战乱伤亡,已是极佳结果。
对于其他诸侯国君主而言,李牧掌军或存疑虑,但秦始皇绝无此顾虑,他的气度无人可及。”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