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舍之内,光线略显昏暗。
陈平安将自己的考篮小心翼翼地放在脚边,然后端坐在那块简陋的木板凳上,调整了一下坐姿,尽量让自己坐得更稳当些。
目光扫过面前那块充当书桌的木板,上面还残留着前人留下的些许墨迹和刻痕,无声地诉说着科举之路的漫长与艰辛。
周围的号舍里,也陆续传来了考生们入座、整理文具的细碎声响。
没有人说话,只有压抑的呼吸声和偶尔几声刻意放轻的咳嗽,在狭窄的号舍间回荡。
一种无形的紧张感,如同潮水般,渐渐将整个考场淹没。
时间在沉默中缓缓流逝。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工夫,号舍外传来了一阵脚步声和低沉的号令。
紧接着,便有衙役捧着一叠叠印好的试卷,开始逐个号舍分发。
试卷是用的最粗糙的土纸,上面用油墨印着题目。
陈平安接过自己的试卷,入手略感粗糙。
深吸一口气,将试卷平铺在面前的木板上,目光专注地看向卷首。
第一场考试,正如方先生所料,分为“默经”和“经义”两部分。
默经,顾名思义,便是默写指定的儒家经典片段。
这对于拥有“脑内图书馆”的陈平安而言,简直是易如反掌,送分题一般。
正当他准备提笔开始默写时。
“当——”
一声清脆悠长的锣响,从贡院的中心位置传来,回荡在每一个考生的耳边。
紧接着,便是监考官员那略显威严的声音响起。
“青溪县丙申科童生试,第一场开考。所有考生,即刻答题。考场之内,不得交头接耳,不得传递纸条,不得喧哗滋事。违者,一律按科场舞弊论处,革除功名,枷号示众。”
声音落下,整个考场更显肃穆。
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考生们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陈平安不再迟疑,拿起早已研好的墨,饱蘸浓墨,开始在默经部分的答题区域,一字一句地书写起来。
他选择的是馆阁体,字迹工整清晰,大小匀称,力求卷面整洁,给考官留下一个好印象。
脑内图书馆如同最精准的复印机,将《论语》、《孟子》中指定的段落,一字不差地呈现在他的意识之中。
而他的手,则如同最熟练的刻工,将这些文字,精准地复刻在试卷之上。
不过一刻钟的工夫,默经部分便已全部完成,且无一错漏。
陈平安轻轻吁了口气,放下笔,活动了一下略有些僵硬的手腕。
目光转向试卷的后半部分——经义题。
这才是本场考试的重中之重,也是最能拉开考生之间差距的部分。
县试的经义题,通常出自《四书》,偶尔也会涉及《五经》中的某些篇章。
题目相对自由,不像后世府试、院试那般,对八股文的格式要求那么严格,更注重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述能力,可以说是八股文的雏形。
今年的经义题,题目是——“子曰:‘君子不器。’请申论之。”
看到这个题目,陈平安心中微微一动。
这道题,出自《论语·为政》篇。
其字面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特定的用途。
引申开来,便是说君子应当博学多才,通晓事理,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技能或知识,要有广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这道题,正是他前些日子与方先生反复研讨过的几个重点题目之一。
方先生当时还曾戏言,若县试能考到此题,平安你定能写出一篇锦绣文章。
没想到,竟真的被先生言中了。
这算不算是一种好兆头?
陈平安心中安定了不少。
开始沉心静气地审题。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如何破题,如何承题,如何起讲,如何层层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既要合乎圣贤之道,又要能展现出自己的见解,这便是关键所在。
脑海中,与此题相关的各种经典注疏、历代大儒的解读、以及方先生的教诲,如同潮水般涌现。
同时,那些被他巧妙“包装”过的、源自现代思维的某些理念,也开始与这些古代智慧碰撞、融合。
片刻之后,陈平安已然胸有成竹。
再次提笔,饱蘸浓墨。
这一次,他的笔锋,比默经时更多了几分灵动与气势。
破题,开门见山,点明“器”之局限与“君子”之追求。
“【破题】器者,囿于一用;君子,志在通方。”
寥寥数字,精准概括,直指核心。
紧接着,便是承题,对破题之意进行初步阐释和呼应。
“【承题】故圣人以‘不器’期许君子,盖欲其博学审问,明德新民,而非役于形骸,滞于一技也。”
承题之后,便是起讲,需要展开论述,引人入胜。
陈平安略作沉吟,笔锋一转,从“器”与“道”的关系入手,融入了些许《师说》的笔法风格,强调君子修身,当以“道”为本,而非以“技”为末。
“【起讲】夫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用,然用有大小,器有精粗。小用者,役于一时一事;大用者,通于古今事理。君子之学,所以明道也。道者,万物之总萃,万事之准绳。器者,所以载道之末,成事之辅也。若君子汲汲于小技之习,而忘大道之求,则本末倒置,虽有所成,亦不过良匠之巧,难窥圣贤之堂奥矣……”
行文至此,陈平安感觉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笔下的文字也越来越流畅。
他开始按照练习八股文时的那种“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层层递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论述君子为何要“不器”,如何才能做到“不器”,以及“不器”对于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意义。
期间,自然少不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信手拈来。
偶尔还会穿插一两句《诗经》、《尚书》中的典故,以增添文章的厚重感和文采。
更重要的是,他在阐述这些观点的同时,并非一味地复述前人旧说。
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些自己独特的理解。
例如,在论述君子当“博学”时,他委婉地提出了“学无止境,融会贯通”的观点,强调知识之间并非孤立存在,君子应当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当然,他用的是古代的说法,如经、史、子、集之间的联系),形成更为宏观和系统的认知。
在论述君子当“通方”时,他又巧妙地将“知行合一”的理念融入其中,强调君子不仅要“知”,更要“行”,要将所学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方能真正体现“不器”的价值。
这些观点,看似只是对古人思想的某种引申和发挥,但其内核,却隐隐带着几分超越时代的思辨色彩。
陈平安在行文之时,也时刻注意着分寸。
他特意控制了这些“新颖”观点的呈现方式和程度,使其既能成为文章的亮点,让人眼前一亮,又不至于显得过于“惊世骇俗”,被考官视为“奇谈怪论”或“哗众取宠”。
力求在“稳中求胜”与“展现才华”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中悄然流逝。
号舍内的光线,也随着日头的升高而渐渐明亮起来。
陈平安全神贯注于笔下的文章,浑然忘却了外界的一切。
他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他毫不在意。
心中的那份激荡与酣畅,却是难以言喻。
这篇经义,写得比他之前任何一次练习都要投入,都要顺畅。
仿佛所有的学识积累、所有的思考感悟,都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宣泄口。
终于,当最后一个字落下,陈平安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整篇文章,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他将毛笔轻轻放在砚台上,拿起写好的试卷,从头到尾仔细阅读检查了一遍。
字迹工整,无错别字。
论点清晰,论据充分。
引经据典,恰到好处。
尤其是那些融入的“新意”,如同画龙点睛一般,让整篇文章在合乎规范的同时,又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灵气和深度。
陈平安自己,也对这篇答卷颇为满意。
虽然不敢说一定能得案首,但至少,他已经发挥出了自己目前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
至于最终能否得到考官的青睐,那便要看天意了。
将试卷小心翼翼地放在一旁晾干墨迹,陈平安心中略微安定。
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了。
第一场考试,要到傍晚才会结束。
这期间,考生们除了等待,便无事可做。
当然,也可以提前交卷。
但对于这种决定命运的考试,除非是那些实在写不出来,或者对自己极度自信的考生,否则大多会选择待到最后一刻。
陈平安也不例外。
他准备利用这段时间,再好好构思一下下午可能要考的策论题目。
只是,不知道其他考生,此刻又在经历着怎样的煎熬与奋战。
会不会有人,也能写出石破天惊的锦绣文章?
这小小的青溪县,藏龙卧虎之辈,想来也不会少吧。
他的这份经义答卷,在众多的试卷之中,又会处于何等的位置呢?
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