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寒意渐渐退去,料峭的春风带来了万物复苏的气息。
青溪县的县试报名,也如期开始了。
这对于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们来说,是鲤鱼跃龙门的第一道关卡,也是检验自身学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
小河村,陈家。
气氛也因为这即将到来的县试,而变得有些不同寻常。
陈平安的身份核验、寻找担保人等一系列繁琐的报名前准备工作,在方敬儒先生和村里族老的鼎力相助下,进行得异常顺利。
方先生亲自出面,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四处奔走,联络相熟的秀才或童生作为担保。
族老也在村里发了话,言明陈平安是陈氏宗族未来的希望,各家各户都应尽力支持。
有了这两位的“保驾护航”,那些原本可能存在的刁难和阻碍,都消弭于无形。
就连县衙里负责登记的胥吏,在看到陈平安的名字和方先生的推荐信时,态度也比往常客气了不少,手续办得又快又好。
毕竟,“小河村神童”的名头,在青溪县内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能卖个人情给未来的“潜力股”,何乐而不为呢?
报名的琐事告一段落,接下来便是最关键的临考准备了。
陈平安将自己关在小屋里,心无旁骛,做着最后的冲刺。
笔墨纸砚,反复检查,确保都是自己用得最顺手的。
几支狼毫小楷,笔锋已磨合到最佳状态。
一方新买的端砚,墨色细腻,发墨如油。
还有那叠厚厚的练习用纸,每一张都承载着他这段时间的努力和汗水。
平日里研读的经史典籍、方先生批改过的习作、以及自己用密码记录的备考心得,都分门别类,整理得井井有条。
作息时间也进行了严格调整。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保持身体的最佳状态。
每日还会抽出固定时间,在院子里打几趟从图书馆学来的、最基础的健体拳法,活动筋骨,增强体魄。
身体和精神,都渐渐调整到了一个高度专注而又相对平和的临战状态。
这一切,父母和柳柔柔都看在眼里。
他们没有过多地打扰,只是默默地将关心和期盼融入到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中。
母亲李秀会变着花样给他做些有营养的吃食,虽然依旧是农家饭菜,但总能多加个鸡蛋,或者炖一小碗鱼汤。
父亲陈山则会主动承担起家里更多的活计,让他能有更多时间安心读书。
柳柔柔来的次数少了,但每次来,都会带来一些自己亲手做的小点心,或者只是安静地帮他研墨、整理书桌,然后又悄悄地离开。
那双清澈的眼睛里,充满了信任和鼓励。
这份无声的关心与期盼,对陈平安来说,既是沉甸甸的压力,更是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背后,有那么多爱他、支持他的人。
为了他们,也为了自己,这场县试,必须成功。
夜深人静,油灯如豆。
陈平安合上书卷,走到窗前,推开那扇简陋的木窗。
清冷的夜风拂面而来,带着一丝春寒料峭的凉意。
抬头望去,夜空中繁星点点,一轮弯月挂在天边,清冷而孤寂。
回顾穿越至今的这段时光,恍如隔世。
从最初的迷茫求生,到后来的崭露头角。
家境,从食不果腹到如今的薄有恒产,衣食无忧。
名声,从“痴傻顽童”到如今名动乡里的“神童诗才”。
学业,从咿呀学语到如今即将踏上科举考场。
敌人,从村头无赖到乡间地主。
朋友,也结识了几个(虽然还谈不上深交)。
亲情,更加稳固。
爱情,也悄然萌芽。
甚至…还意外地拥有了那座神秘的图书馆,以及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奇遇”和“超凡力量”的模糊期盼。
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这短短的不到三年时间里。
收获不可谓不丰厚。
但他知道,这一切,都还只是开始。
秀才功名尚未到手,科举之路漫漫修远。
潜在的敌人依旧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反扑。
脑内图书馆的秘密必须死守,不敢有丝毫懈怠。
与柳柔柔的未来,也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真正的挑战,还远未到来。
目光投向远处青溪县城的方向,那里,灯火阑珊。
县试的考场,就在那里。
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考,也是他迈向更广阔天地的第一道龙门。
心中,充满了对这场考试的期待。
也有一丝…不易察测的自信。
这份自信,不仅仅来源于图书馆的知识储备和方先生的悉心教导。
更来源于他两世为人的阅历和心智,以及这段时间以来,在一次次困境和挑战中磨砺出的坚韧与从容。
“神童”之名,是光环,也是考验。
他知道,从踏入县试考场的那一刻起,自己将不再仅仅是小河村的陈平安。
而是作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特殊考生”,去接受这个时代最严酷、也最公平(相对而言)的规则检验。
所有虚名和光环都将褪去。
唯有笔下的文字,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夜风的清冷。
内心的那份躁动和不安,渐渐平复下来。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县试,来吧。
我已经准备好了。
窗外,远处山林的方向,似乎传来一声悠长的狼嚎(或只是风声)。
给这寂静的夜晚,平添了一丝莫名的神秘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悸动。
陈平安关上窗户,回到灯下。
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两个字:
“平常。”
平常心,平常态。
这是他对自己最后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