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抬棺的人们同样令人敬佩,他们肩负着沉重的责任,棺材的重量压在肩头,却压不垮他们团结的信念。在艰难的攀爬过程中,他们紧密配合,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彼此之间的默契如同多年的战友。一人脚步稍有偏差,其他人立刻调整姿势,确保棺材始终保持平稳。他们汗如雨下,湿透的衣衫紧贴后背,却从未有过片刻松懈。这种为了维护集体行动的一致性,不惜透支体力的坚持,展现出团结精神中至关重要的协作力量。
队伍里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同样为这份团结添砖加瓦。老人们虽然体力不如年轻人,但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在一旁出谋划策,提醒大家注意脚下的危险;妇女们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忙传递工具、照顾体力不支的人,她们的细心和关怀成为了队伍中的温暖力量;孩子们也努力地参与其中,小小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他们或许力量有限,但那份认真和执着,为整个团结的氛围注入了纯真的活力,让这份精神更加饱满而动人。
这种团结精神的意义远不止于完成这次送葬任务。它是乡村凝聚力的象征,在这片土地上,邻里之间平日里或许各自忙碌,但当遇到困难时,就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它传承着先辈们互助互爱的优良传统,让年轻一代在耳濡目染中,懂得了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学会在面对困难时众志成城。它更是一种希望的火种,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为人们点亮前行的道路,让大家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用行动书写的团结篇章,将永远铭刻在乡村的记忆里,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就算是平时有点小恩怨的人们,到了这一天都会无条件地帮忙,这份豁达与善良,为这场送葬仪式注入了别样的温情,让团结的力量更加熠熠生辉。
平日里,生活中的琐碎或许会让邻里间产生一些小摩擦、小隔阂,比如为了天边地角的界限有过争执,或是因为家畜偶尔的 “越界” 闹过不愉快。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所有的过往都被抛在了脑后。那些曾有过小恩怨的人们,此刻眼神中没有了往日的计较,只有满满的真诚与关切。他们默默地加入送葬的队伍,和其他人一样,尽心尽力地拉纤、抬棺,没有丝毫的敷衍。
其中有两位村民,之前因为一次集市上摊位的问题发生过激烈争吵,很长一段时间见面都不打招呼。可在送葬的队伍里,他们却并肩拉着纤绳。一个不小心脚下打滑,另一个立刻伸手稳稳扶住,没有多余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却饱含着理解与包容。这一幕被周围的人看在眼里,大家心中都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一刻,没有了个人的恩怨情仇,有的只是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支持,以及为了完成这场庄重仪式而拧成一股绳的决心。
这种行为,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 宽容与善良。它让人们看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在生命的尊严和邻里的情谊面前,那些平日里看似难以化解的小矛盾是如此微不足道。这种宽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豁达,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人们明白,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绊绊,但这些都不应成为彼此之间永远的鸿沟。当面对共同的困难和挑战时,携手共进才是最好的选择。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也是乡村文化中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在乡村,人们世代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地缘上的亲近,更是情感上的相互依存。大家明白,每一个家庭的遭遇都与整个村子息息相关,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不是靠强制的规定,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通过一件件互帮互助的小事逐渐形成的。它让乡村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共同面对,共同克服。
这种在关键时刻摒弃前嫌、团结一心的行为,也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它教会孩子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被一时的矛盾所束缚,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纷争,都要有放下成见、携手共进的胸怀。这一行为所蕴含的价值观,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深深地扎根在乡村的土壤里,不断传承和发扬,让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愈发强大,成为人们心灵深处永远的依靠和归宿。
在所有人的齐心协力之下,棺材终于稳稳地被抬到了指定的地点。人们满脸通红,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脖颈不断滚落,浸湿了衣衫,在衣服上留下一片片深色的汗渍。他们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带着刚才攀爬山路时积攒的所有疲惫,胸膛剧烈地起伏着。
有的人双手撑在膝盖上,弯着腰,脑袋低垂,似乎连抬起头的力气都没有了;有的人直接一屁股坐在地上,也不管地上是泥泞还是尘土,双腿随意地伸展着,眼神中透着劫后余生的庆幸。
陈嘉航瘫坐在地,眼神有些空洞,望着眼前的棺材,父亲的音容笑貌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回想起刚才一路上众人齐心协力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激。他的双手因为长时间拉纤,掌心被磨出了好几个水泡,此刻水泡破裂,血水混合着汗水,让手掌又疼又黏。他动了动手指,一阵钻心的疼痛袭来,他不由闭上了眼睛。
马玉琴累得气喘吁吁。她的头发凌乱地散在脸上,几缕发丝被汗水紧紧地贴在脸颊上。她看着陈嘉航,心疼地走过去,轻轻坐在他身边,伸出手拍了拍他的后背,想要给他一些安慰,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
周围帮忙的乡亲们,有的还在大口喘气,有的则相互对视,默默点头,眼神中传递着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和欣慰。
在这片寂静的墓地上,此刻弥漫着的不仅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更有一种因团结协作而产生的力量感。尽管大家都疲惫不堪,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清楚,他们算是完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为逝者送上了最后一程,这份经历将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成为乡村邻里间团结精神的生动见证 。
“陈嘉航,赶快给大家倒酒,发烟!”刘贤富站在高处大声喊道。
陈嘉航答应了一声,便叫上陈嘉禹和陈嘉斌一起,一人拿着酒壶,一人拿着一次性杯子,给众人倒酒,不管会不会喝酒的,统统倒上,但是,大多数孩子和年轻人以及老人都不喝酒,只是极少数的中年汉子和老年人喝一点。
陈嘉琪则拿了几盒烟,将盖子撕开,给每一个人都敬烟,多数人都抽烟,甚至几个村里的年轻媳妇也抽烟。所以,很快就发了近六盒的烟。
现在把人抬到山上了,也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大家的心情都舒畅起来,人们喝着酒,抽着烟,不时传来了欢声笑语。
人活在世上就是这样,死去了,很快就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最后被人们彻底遗忘。
乍一听,真的很扎心,但好像又挺现实。送葬的时候,大伙齐心协力,抬棺的、拉纤的,老老少少都出了力,邻里间的团结让人感动。可热闹过后呢?难免让人心酸,逝去的人会慢慢被遗忘了。现实中其实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身边老人离世,一开始大家都念叨着,可时间一长,除了至亲,其他人谈论的次数越来越少,生活依旧照常运转,那个人真的渐渐淡出了大家的记忆。
田军艺手持铁锹,率先用力插入土里,再猛地一撬,一大块泥土被翻了起来,每一下都带着一股沉稳的节奏。旁边的小伙们也不甘示弱,纷纷效仿,一时间,铁锹与泥土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
年富力强的人们开始行动起来,有人负责将挖出来的泥土用锄头敲碎,有人则拿着畚箕,将碎土一铲一铲地装进去。装好后,就有人弯下腰,将沉重的畚箕背在背上,朝着不远处的空地走去,将土倒在固定的地点。
抬土的人两两一组,用扁担挑着装满泥土的箩筐,一路小跑,扁担被压得微微弯曲,发出 “嘎吱嘎吱” 的声响,仿佛也在为这场忙碌的劳动奏乐。
众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年轻力壮的负责挖掘和搬运重活,而稍微年长一些有些经验的,则在一旁指导,告诉大家墓穴的深度和尺寸标准,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挖掘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原本平整的土地上,逐渐出现了一个规整的墓穴轮廓。
随着时间的推移,墓穴的深度和宽度逐渐达到了要求。此时人们的额头上挂满了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滴落在新翻的泥土上,很快就消失不见。
没有人喊累,也没有人停下手中的动作。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耗费一个半小时,墓穴挖好了。
此时人们虽然个个都疲惫不堪,但看着眼前挖好的墓穴,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欣慰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墓穴,它承载着大家对逝者的尊重和最后的送别之情。
田军艺直起身子,用手臂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看着周围帮忙的乡亲们,感激地说道:“今天多亏了大伙,果然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啊。” 其他人也纷纷应和,现场充满了一种质朴而温暖的氛围。
李明达叫人端来装米的米斗,抓起米就往墓穴里撒。米如细密的雨点般纷纷扬扬地落入墓穴,发出簌簌的声响。李明达神情庄重,边撒还口中念念有词,很快墓穴里便均匀的铺满了米。
周围的孩子们也被这庄重的氛围感染,不再嬉笑打闹,只是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又敬畏地看着。李明达转对身边的一个半大小子说道:“叫他们把战龙鸡抱来!”
出殡时站在棺材上的鸡一般被称为“站生鸡”,不过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叫法,这个地方叫做站龙鸡,这里的龙指的是棺材。
这只鸡在丧葬习俗中有特定寓意。有的说法认为它是亡者的“引路鸡”,指引亡魂顺利前往另一个世界;也有观点觉得它象征着生机与阳气,能辟邪镇煞,保护逝者一路平安,同时也给生者带来吉祥。在仪式结束后,这只鸡通常会被放生或者处理掉。
很快有人从棺材上接下战龙鸡,抱了过来,递给了李明达,李明达将鸡抱在手里,然后向着西方顺时针绕了三下,便将鸡扔进墓穴里。
站龙鸡下地后,便开始快速的啄食地上的米粒,过了两三分钟,便仰头向天一声长鸣,李明达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说道:“可以将站龙鸡抱上来了!”
田军艺跳下墓穴,将站龙鸡抱了上来,捆好双腿,放在一旁,李明达说道:“现在可以把材子(棺材)抬进去了!”
在传统丧葬习俗中,出殡时站在棺材上的“站龙鸡”在墓穴里吃米后仰天长鸣这一现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寓意,从科学角度虽无特殊含义,但在传统观念里,一是象征逝者顺利超生,鸡作为阴阳两界的信使,其鸣叫代表逝者已接收供奉,可安心前往另一个世界;二是具有驱邪辟秽的作用,以阳气驱散墓穴阴气和邪祟,为逝者营造纯净安息之所;三是被视作预示家族运势的方式,鸡鸣声音洪亮持久被认为是家族兴旺顺遂之吉兆,反之则可能暗示家族将有波折,不过后一种说法并无科学依据,更多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心理寄托。
田军艺带领着自己的人,开始小心翼翼地将绳索系在棺材的各个部位,确保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