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地里没了土豆红薯,宋金枝只能去河里捞鱼。
可鱼也不是一直都有,大鱼被捞光了以后,就只剩一些指头这么大的小鱼了。
这些数量也不够卖的,宋金枝只能网了一些拿回去自己吃,剩下的,等养大了再老捞。
地里那些土豆和红薯也是如此,收获几次之后,也有长不出来的那天。
宋金枝很快就顿悟了,长安能给她带来福气,带来好运,但这些东西都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但她可以依靠着这些来承接下一个能赚钱的买卖。
回了家,看见长安跟满儿正在院子里玩儿,乔氏则在灶房做饭。
而陈守业忙着准备乡试,要考秀才,这几天几乎没看见他出门。
宋金枝懒得管他,只把刚网来的鱼分了一些给乔氏。
剩下的,她留一半,给小儿子陈守仓留一半。
“老二媳妇儿,吃完饭你和老四跟我去一趟镇上。”
说完,她又想起个事儿来。
“对了,往后我们就不在你这里吃了,以后我自己在隔壁开火做饭。”
陈守仓给她做的土灶已经晾干了,今早就已经试了试,还烧开了一壶水。
往后分开也方便一些。
乔氏没什么意见,只随口应了一声。
吃完了饭,宋金枝又去喊了陈守仓。可开春后泥瓦匠就有活儿了,陈守仓一大早就出门去了。
宋金枝就只牵着小长安,喊着乔氏去镇上。
乔氏见她要带着长安走,自己却犯起了难。
带着满儿去,又怕儿子跑丢了。
可要是不带着去,满儿一个人留在家里也不放心。
“带着吧,孩子总不能不见人,带他出去看看热闹也好。”
乔氏想了想,还是听了宋长安的,带着满儿一块儿出门了。
只是腰间挂着一根绳子,一头拴在她的腰间,一头,拴着满儿。
宋金枝见了直皱眉,“你这是干什么?”
乔氏也觉得难堪,可她只能这么做。
“把绳子取了。这是你儿子,又不是个牲口。”
宋金枝说话难听,乔氏就有些不乐意了。
镇上人这么多,万一满儿丢了怎么办?
见她执拗不听,反而拉着儿子就往前走,可走出一段后又等在原地,等长安跟上来,她则是冲着长安招招手,让她跟满儿一起走。
刚才还亢奋不止的满儿在拉起长安小手的那一刻,整个人都安静了下来。
宋金枝想起那个素未谋面的二儿子陈守安,他好像也是个安静的性子,只是稍比老四陈守仓机灵些。乔氏虽然软弱,但话不多,做事麻利,人也贤惠,他们两个生出来的孩子,应该不难教导。
就长安接触满儿的这段时间里,满儿认知有了明显的进步。相信再过一段时日,满儿一定能越来越好。
她不求这个小孙子能有多大的出息,也不用多聪明机灵,只要他能像个平常人一样就行。
到了镇上,宋金枝让乔氏把绳子收短些,又叮嘱长安好好拉着满儿,别乱跑。
几人刚进镇子就有人注意到了乔氏腰上的绳子,见还拴着个孩子,顿时直直点点。
乔氏脸上也过不去,也害怕满儿会不适,便听了宋金枝的话,把绳子收短了一些。
今天宋金枝也不去别的地方,就只在各个摊贩前转悠。
别的不拿也不看,就只挑着这些摊位上的帕子和绣样给乔氏看。
乔氏一开始还没明白她想干什么,可逛了镇上大半的摊位,也有点猜到宋金枝的意思了。
“你们不买就别来这捣乱。”
摆摊的小贩是个婆娘,一把抢了满儿手里的木头梳子,嫌弃的用袖子擦了擦上面,好像满儿的手弄脏了她的东西。
满儿不会看人脸色,还想伸手去拿,又被这个婆娘打了下手背。
顿时,满儿的手背都红了起来。
“你怎么打人呢?”
乔氏护着儿子,害怕他突然发狂。
“谁知道他是不是想偷东西。”
乔氏一张脸涨得通红,正要张口解释,宋金枝已经挡在了他们母子跟前。
“大妹子,生意可不是这样做的。”
这婆娘两手一把,冷笑起来。
“你们这一路挑挑拣拣的来,只看不买。怎么,你们也是想做这门生意?”
她目光上下扫视着宋金枝,看着她全是补丁的衣服,一副穷酸样,更是看不起这一家人了。
她拿起自己摊位上的一只鞋垫,指着上面的绣样。
“看看,这可是福泉镇上独一无二的花样,你想透过去自己绣,然后再来抢我生意?我这绣法我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你学个四五年也学不来什么。”
宋金枝笑起来,“这么好的绣法肯定赚了不少钱吧?赚这么多钱,怎么连个铺子都没有,还只能在这摆个小摊子?”
婆娘恼羞成怒,指着宋金枝破口大骂。
乔氏捂着满儿的耳朵,见小长安愣在那里,又把她拉进怀里,一起捂着耳朵。
小长安有些生气,跺了下小脚,指着那婆娘要说话,却被乔氏拦了下来。
宋金枝一字不漏的听进去,等她骂累了,也只是说了一句。
“大妹子,你这生意也是做到头了。”
婆娘叉着腰,口水都要喷到宋金枝脸上了。
“这条街上,只要我不点头,你们就做不成这门生意。”
她嚣张的样子好像这条街上真是她一个人说了算。
宋金枝只是笑笑,没跟她争执,而是喊着乔氏跟长安,去下一家。
可这婆娘一嚷嚷,旁边那些小贩立马防备起来。
既然不给看,那就不看了。
稍微走远些,宋金枝才问乔氏。
“老二媳妇儿,她那个花样你会绣吗?”
乔氏回想一番,点头说:“不难,就是有两处针法有点复杂而已。不过我能试试,应该也能绣出个一模一样的。”
“倒也不用一模一样。”
乔氏疑惑,“你真要做这个生意?”
宋金枝点头。
前世她是做衣服起家的,这辈子,也准备从这里入手。
福泉镇是个偏僻的小地方,没什么好东西。
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身上穿着的衣服,脚上的鞋子,还有身上的发饰,宋金枝已经大致有了了解。
她心里有了主意,“老二媳妇儿,走,先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