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后休整
青龙涧一战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冈村宁次站在作战地图前,手中的红铅笔在青龙涧位置画了一个刺眼的红圈,笔尖几乎戳破了地图纸。
\"将军,这是三个月内损失的第三个联队级部队了...\"参谋长小野少佐声音发颤,\"大本营已经来电质询...\"
冈村宁次猛地转身,眼中布满血丝:\"告诉那些东京的官僚!如果他们能给我调来一个师团的装甲部队,或者足够的空中支援,我早就...\"
话到一半突然顿住。老将军深吸一口气,缓缓摘下眼镜擦了擦:\"给大本营回电,就说...就说我军遭遇八路军主力,虽给予重创,但亦付出相当代价。请求暂缓对晋察冀地区的扫荡,集中兵力确保交通线安全。\"
与此同时,八路军根据地却是一片欢腾。各村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箪食壶浆犒劳凯旋的战士们。妇女们连夜赶制布鞋,孩子们追着战士们要摸缴获的钢枪,连最年长的老人都说从没见过这么多精良的装备。
\"团长,统计结果出来了。\"赵刚推了推眼镜,脸上难得露出笑意,\"缴获的武器足够装备两个主力团,药品和粮食够根据地用三个月。最重要的是——\"他压低声音,\"那四辆完好的战车已经秘密转移到后山沟里了。\"
陈长安站在新开辟的训练场上,看着战士们操练新缴获的武器。远处,老王正带着徒弟们拆卸一门九二式步兵炮,准备研究仿制。
\"老赵,你觉得鬼子会沉寂多久?\"
赵刚的笑容收敛了:\"根据情报,冈村宁次正在收缩防线。但以他的性格,绝不会善罢甘休。我担心...\"
\"他在酝酿更大的阴谋。\"陈长安接过话头,目光投向远方,\"通知各部队,抓紧这段宝贵时间休整训练。另外,兵工厂要立即开始转移。\"
正说着,张大彪兴冲冲地跑来:\"团长!总部来人了,说要嘉奖咱们呢!还带来了一批文化教员!\"
(2)文艺春风
总部的嘉奖令在露天会场宣读时,整个根据地都沸腾了。老总亲自授予独立团\"钢铁劲旅\"的锦旗,还带来了延安最新印发的学习材料。
但最让战士们惊喜的,是随行而来的文艺工作队。这支由北平、天津等地进步学生组成的队伍,很快就和根据地群众打成一片。
\"同志们!\"宣传科长站在临时搭建的土台上高声宣布,\"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全根据地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扫盲班、识字班、文艺班,人人都要参加!\"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陈长安注意到,坐在前排的魏大勇正偷偷把受伤的右手往身后藏——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却因为不识字一直很自卑。
当晚,文艺工作队在打谷场上表演了第一场节目。学生们演的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让许多战士和百姓都红了眼眶。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学生唱起《松花江上》时,不少东北籍的战士忍不住低声啜泣。
\"团长,您看这个。\"演出结束后,赵刚递给陈长安一份手稿,\"宣传科的同志想排新剧,听说您在燕京大学读过书,想请您给把把关。\"
陈长安接过手稿,就着油灯翻看起来。那是一出关于地主压迫农民的剧本,虽然感情真挚,但情节有些简单。
\"笔墨伺候。\"陈长安突然说。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陈长安伏案疾书,一夜未眠。天亮时分,一部名为《白毛女》的剧本初稿完成了。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家女喜儿被地主迫害,逃入深山变成\"白毛仙姑\",最终被八路军解救的感人故事。
\"这...\"宣传科长读完剧本,手都在发抖,\"团长,这剧本写得太好了!我这就组织人手排练!\"
很快,《白毛女》的排演成了根据地最热闹的事。老王带着徒弟们连夜赶制舞台布景;妇女救国会主动请缨缝制戏服;连炊事班都贡献出了珍藏的红纸,用来做喜儿头上的发饰。
首演那天,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赶来了。当演到喜儿被逼逃进深山时,台下哭声一片;而当八路军战士最终解救喜儿,斗争恶霸地主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口号声。
\"打倒封建地主!\" \"共产党万岁!\"
演出结束后,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农拉着陈长安的手老泪纵横:\"首长啊,这演的不就是俺们村的李老汉家的事吗?他闺女就是被张财主给...\"
陈长安拍拍老人的手:\"老人家,这样的悲剧不会再发生了。咱们八路军来了,就是要让穷人翻身做主人!\"
(3)识字浪潮
随着《白毛女》的成功,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每个村子都办起了识字班,教员由文艺工作队的学生和识字的战士轮流担任。
魏大勇是学习最刻苦的一个。这个曾经大字不识的汉子,现在兜里总揣着识字卡片,一有空就拿出来认。有战士打趣他:\"老魏,这么用功,是想给姑娘写情书啊?\"
\"放屁!\"魏大勇涨红了脸,\"老子是要...是要能看懂作战命令!\"
陈长安听说后,特意安排赵刚给魏大勇\"开小灶\"。不到一个月,魏大勇已经能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了。他把第一次写好的名字郑重地贴在床头,逢人就炫耀。
扫盲运动很快从部队扩展到了整个根据地。妇女识字班、儿童识字班、老人识字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最受欢迎的是\"田间识字法\"——教员们把字写在木板上,插在地头,农民一边干活一边认字。
一天傍晚,陈长安路过村口的老槐树,看见一群孩子围着一个女学生学认字。那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正耐心地教孩子们写\"八路军\"三个字。
\"首长好!\"孩子们看见陈长安,齐刷刷地站起来敬礼。
女学生转过身,陈长安这才认出她就是那天唱《松花江上》的姑娘。阳光下,她的眼睛亮晶晶的:\"报告首长,北平女子师范学生林小曼正在执行教学任务!\"
陈长安注意到她手中的识字课本是用废旧报纸糊的,上面的字迹却工整清秀:\"课本不够用?\"
\"嗯...\"林小曼有些不好意思,\"纸张太紧缺了。不过没关系,我们发明了'沙盘识字法',用树枝在沙地上写...\"
第二天,兵工厂就送来了一批用弹药箱木板制作的识字板。老王还特意改造了一台废旧印刷机,开始批量印制简易课本。
(4)岐黄新篇
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一个严峻的问题日益凸显——缺医少药。野战医院的张院长向陈长安汇报时,眉头紧锁:\"团长,咱们的伤员越来越多,可药品来源却越来越紧张。最要命的是,合格的医护人员太少了...\"
陈长安沉思良久,突然问道:\"根据地里有老中医吗?\"
\"有倒是有几个,但...\"张院长欲言又止。
\"但什么?\"
\"这些人思想保守,有的还留着'传男不传女'的老规矩...\"
第二天,陈长安亲自拜访了根据地最有名的老中医李杏林。这位须发皆白的老先生住在山脚下的一个小院里,门口挂着\"济世堂\"的匾额。
\"八路军长官驾到,有失远迎。\"李老先生拱手行礼,语气却不卑不亢。
陈长安还礼:\"李老先生,我是来求教的。\"
两人在堂屋坐定,陈长安开门见山:\"我军缺医少药,想请老先生出山,传授医术,培养医护人才。\"
李杏林捋着胡须,半晌不语。最后叹了口气:\"长官,非是老朽推辞。这医术一道,讲究个'因材施教'。没有三年五载,难窥门径啊...\"
\"如果只需要学战场急救呢?\"陈长安追问,\"止血、接骨、处理伤口,这些能速成的技术。\"
李杏林眼睛一亮:\"这倒是个法子!\"
三天后,根据地\"岐黄培训班\"正式开班。李杏林和其他五位老中医轮流授课,首批学员是从各部队选拔的两百名机灵战士。更让人惊喜的是,有三十多名妇女也报名参加,其中就有林小曼。
\"首长,我在北平学过一些护理知识。\"林小曼认真地说,\"现在国家有难,女子也该尽一份力!\"
培训班的教学极具特色。没有教材,老中医们就口述心传;没有药材,学员们就上山采集;没有教具,就用木头雕刻人体模型。最受欢迎的是李杏林发明的\"实战教学法\"——让学员们在动物身上练习缝合、包扎等技术。
一个月后,第一批学员毕业了。陈长安在毕业典礼上宣布,将这些学员分配到各营连担任卫生员,同时继续跟随老中医深造。
\"同志们,你们学到的不仅是医术,更是救死扶伤的革命精神!\"陈长安的话引来热烈掌声。
结业典礼后的篝火晚会上,林小曼带着学员们表演了新编的《卫生员之歌》。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陈长安想起了自己学生时代参加进步活动的日子。他悄悄离席,独自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
月光如水,远处的歌声隐约可闻。陈长安知道,这段难得的安宁时光终将结束,但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的文化种子,必将生根发芽,开出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