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着便是殿试,由皇帝亲自考核,榜首即为状元。
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复杂的师生网络。
如果一路顺利考上进士,那么这位学子便会有诸多老师,包括启蒙老师、授业老师(私塾老师)、乡试中的座师及讲师(国子监教师)、会试中的座师等。
出身军户的人自然也可能拥有作为读书人的弟子,但这通常发生在他们取得显着成就之后,比如高拱、张居正等人,他们的学生遍布各地。
然而,要拜杜寒这样无功名的军户为师,难免会引起天下读书人的嘲笑。
孙元化对自己的这个想法感到头疼不已,竟有些不知所措。
“其实我也懂得有限,多亏了我的那位英国朋友指点。”杜寒趁众人崇敬之际,巧妙地提起那个虚构的人物,以此消除众人的疑虑,特别是针对孙元化的疑问。
毕竟,他对西方事物知之甚少,索性随口应对。
果真,孙元化并未起疑,他也失去了继续追问的兴趣。
因为杜寒在操作炮用象限仪时展现出的娴熟技巧,已让孙元化自愧不如。
城墙之上陈列着不少佛朗机炮,参观完红夷大炮后,众人又仔细观察了一番佛朗机炮。
嘉靖元年(1521年)夏季,明军与葡萄牙舰队在广东江门西草湾展开激烈战斗,明军俘获别都卢、疏世利等42人,击毙35人,夺取战舰两艘,此役被称为“西草湾之战”。
虽然这场海战规模不大,但明军却收获颇丰。
在缴获的葡萄牙战舰上发现“火炮曰佛郎机”,从而开启了火器西洋化的进程。
佛郎机炮是一种后装滑膛铁炮,分为炮管、炮膛及子炮三部分。
使用时,需先将火药与弹丸预先装入子炮内,开炮时将子炮置入炮膛,借助炮管上的准星与照门瞄准目标后,点燃子炮的火门即可发射弹丸。
不同于常规火炮,佛郎机炮的炮膛较为粗大,炮尾配备舵杆以方便调整炮管方向,其子炮的设计类似定装弹药。
在过去每十几分钟才能发射一次的年代,佛郎机炮能够实现一分钟内发射四五发炮弹的高效。
明朝引入佛郎机炮后,开始对其进行仿制与改进,相继研发出了舰炮、城防炮、战车炮、山地炮、步兵炮以及骑兵炮等多种类型,尺寸各异,种类繁多,总数达三万以上。
至嘉靖末年,该型火炮已成为明军的核心装备。
开放式炮膛既是佛郎机炮的最大优点,也是其主要缺陷。
由于结构原因,它无法成为一门重型火炮,否则子炮极易因压力过大而爆裂。
因此,无论口径还是装药量上,它相较当时主流的前装火炮并无显着优势,口径通常不超过四十毫米。
基于分装式设计,佛郎机炮的密封性较差,远不及同等口径的前装炮威力强劲。
这类武器在西方已属过时产物,即便是杜寒对此也无甚兴趣,就连西劳和孙元化也都兴致缺缺。
就在众人略感无聊之际,彭簪古带领几人登上城楼。
跟随彭簪古而来的共有七人,均约三十多岁,破旧的衣衫、黝黑的肤色与粗糙的双手表明了他们的生活境况。
这些人均为宁远的匠户,专门服务于孙元化的炮队制造炮弹。
在大明,匠户的地位甚至低于军户。
军户尚可通过立功或科举改变命运,而匠户则完全丧失了这样的机会。
尤其自明代中叶起,随着民间手工业蓬勃发展,匠户的生活愈发艰难,至明末更是沦为朝廷的奴隶般存在。
待匠户们行礼完毕,孙元化对领头的匠户微微一摆手:“刘汉,这是来自右屯的杜百户,今日起你们须听从他的指挥,无论遇到何事,皆不得违逆!”领头匠户一听,急忙带领其余人向杜寒致礼:“小人刘汉,参见杜百户。”
“起来吧。”杜寒轻轻抬手示意,随后向孙元化拱手道,“孙大人,说不如做,我打算前往炮弹作坊亲自指导他们制作弹药。”孙元化自然同意,他也很好奇杜寒所说的新型弹药究竟如何制作,能否提升火炮性能。
于是,一群人下得城来翻身上马,朝着炮弹作坊缓缓行去。
今日最懊恼的莫过于曹变蛟了。
他在城楼上一句都没听懂众人的对话,想要插话也找不到机会。
如今总算离开城头,这才让他心情稍微舒畅了些。
走在前往炮弹坊的路上,曹变蛟故意与杜寒并肩而行,回头望了望身后的孙元化,发现他正兴致勃勃地与他地西劳交谈。
曹变蛟轻声碰了碰杜寒:“寒哥,你真认识一个英国洋人?我怎么没听说过什么英国洋人,咱们大明不是只有佛朗机人吗?”
“有啊,不然我怎么会懂英语?”
“那我也找个人问问,他们那边是不是还有英国洋人,看看他们跟这里的洋人有什么不一样。”曹变蛟说到这里突然话锋一转,“寒哥,你见过洋女人吗?跟咱们这边的有什么区别?漂亮不?”
“咦?哈哈,有的好看,有的难看,全看个人眼光了。”杜寒被问得一愣,随即笑着回应,心想以后真的找个洋女人让他见识见识。
不过,这句话倒提醒了杜寒,作为大明的附属国,**和大明之间往来频繁,尤其在辽东,还有不少外国友军,万一有人听了他的故事后去查证呢。
闲下来得好好编编这个故事,免得露出破绽。
炮弹坊比想象中更简陋,只是个小院子,占地面积不大,里面有几个铁匠炉和一个炼铁炉。
墙角堆着一堆堆锈迹斑斑的铁球,形状如锥,旁边还有更多碎铁屑,像沙子一样散落着,这就是炮弹坊生产的弹药和填充物。
使用时,单个铁球直接塞入炮口,而碎铁屑则用布包裹后塞入。
令杜寒最感兴趣的是院子里的一大堆焦炭,这显然是用于炼钢炼铁的燃料,看来大明确实很早就在使用焦炭。
众人下马后,匠头刘汉前来请示:“大人需要哪些材料,请吩咐。”
“你们这里有锡吗?”
“有几块锡,不过不多,大人是要用锡做炮弹?”刘汉一脸疑惑,虽有些忐忑,但仍忍不住问出口。
旁边孙元化、地西劳等人也面露怀疑,锡这种金属并不稀奇,甚至比铁的历史还要悠久,商代就有,青铜器也大量消耗锡。
但他们也知道锡很软,熔点极低,根本不像能用来制造炮弹的东西。
然而杜寒自信满满的样子,加上众人早已对他掌握的火器知识佩服不已,虽然心中存疑,却无人开口。
“我教你做,先用锡做一个小罐,大约一枚半炮弹的高度就行。
看那些铁砂了吗?”杜寒指着那堆铁屑补充道,“从里面选出像我手指这样大的小铁球装满,压紧,再用铸铁封口焊接,就做好了。”
所有人都呆住了。
因为,没有人料到杜寒所说的方法竟如此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