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朝鲜丰岛海面阴云密布,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攥着算理学堂颁发的「速算合格证书」,望远镜里的日本吉野舰轮廓被拆分为二进制数据——这是算理学堂夜课教授的「图像速算法」,将光学测距与《算理战策》模数结合的实战技巧。「左舷二十度,仰角三七,」他身后的算理兵熟练拨动测距仪转盘,刻度盘的云雷纹对应着学堂教材里的弹道速算表,每道纹路间距均为营造尺的三七模数,「按学堂教的速算表开炮!」
吉野舰甲板上,舰长坪井航三看着突然转向的清国舰队,正要下令追击,却见罗盘指针在暴雨中疯狂摆动——三个月前,铁锚堂匠人以修船名义混入长崎船厂,将研磨成微米级的抗磁砂粉末掺入日本军舰的罗盘油液。这种源自法拉第抗磁性理论的清国改良技术,此刻正与北洋水师的蒸汽钟报时振动形成频率干扰。「异常磁场!」话音未落,济远舰的炮弹已撕裂暮色,弹头刻着的「忠孝」暗纹实为算理学堂毕业生手写的空气阻力计算公式,每个字符间距均对应速算表中的修正值。
旅顺港的算理学院内,小顺正在校准「云雷旗语速算系统」。墙上的《清国海域算理图》闪烁着绿色光点,每颗光点代表一名通过「旗语速算考核」的算理兵——他们用改良后的波凡姆信号旗组合传递数据,将战场信息转化为二进制代码,速度比日本电报快三倍。「把威海卫匠人学堂的速算兵调往前线,」小顺指着地图上的吉野舰坐标,「用旗语告诉各舰:日本磁引信触发频率已破解,瞄准水线以下三英尺。」
北京颐和园,慈禧翻阅着算理学堂的《匠人扫盲进度表》,黄海海战捷报旁放着汉阳铁厂的《技工户籍册》。「张总督的铁厂技工,」她用算筹点了点「隐铁率85%」的数据,「比日本匠人多学三年《算理基础》,难怪能炼出抗磁钢材。」忽然,她留意到报表末尾的朱批:「皇上昨日视察算理学堂,提议将速算课程纳入科举。」慈禧指尖顿在「科举」二字上,命双喜取来《数据治国备忘录》残页:「传旨给算理学院,技工户籍须单独造册,未经本宫允许,不得与科举体系混淆。」
日本东京,明治天皇看着吉野舰的损管报告,愤怒地摔碎茶杯:「清国哪来的新式炮兵?」顾问团呈上算理兵使用的油脂笔标注图:「陛下,这些云雷纹涂鸦实为磁引信规避角度计算,每个弧度对应《算理蒙学》中的三角函数例题。清国十万技工皆能看懂此类图解,而我国匠人仍在背诵西方公式。」照片中,清国舰船水线附近的卷云纹清晰可辨,那是算理兵用牛油混合炭粉绘制的临时速算表,雨水冲刷下仍隐约可见「防磁偏角37度」的计算过程。
当北洋水师的定远舰驶入仁川港,管带刘步蟾看着码头上举着「愿为清国技工」标语的朝鲜民众,想起算理学堂门口的楹联:「西学为眼,中算为脑」。朝鲜匠人协会会长金顺福率领三百名技工跪地请愿,手中捧着自制的「忠孝纹」木牌:「清国技工月薪五两白银,且能入算理学堂进修,恳请大人收留!」人群中,曾在日本船厂工作的铁匠朴明浩展示手臂上的烫痕:「日本监工嘲笑清国匠人『连齿轮转向都算不明白』,如今我们要用算筹算出尊严!」
春帆楼谈判桌前,李鸿章将算理学堂的《东亚匠人同盟章程》与《抗磁砂矿脉分布图》并排铺开:「贵国八幡制铁所的抗磁砂库存,已不足七日用量。」伊藤博文的折扇「啪」地合拢:「中堂大人想用原料断供胁迫我国?」「非胁迫,乃公理。」李鸿章翻开泛黄的《江户条约》副本,「咸丰十年,贵国趁英法联军入京,以『协同出兵』为名强占七处日租界。今日我十万算理兵陈于黄海,正是为了讨还匠人血泪、领土主权。」
谈判陷入僵局时,小顺突然展示日本间谍窃取的「忠孝纹」算筹原件:「贵国仿造的算筹暗纹曲率误差0.3毫米,导致弹道偏差率达17%——这就是三年前大阪铁厂爆炸的真相。」他转向日本外相陆奥宗光,「那些因事故惨死的清国匠人,今日要讨个公道。」李鸿章乘势推出《匠人权益清算方案》:「每位清国匠人每月三两白银补偿费,包含被虐待致死的三百二十一名技工遗属——此外,日本需归还琉球群岛的抗磁砂矿脉。」
「荒谬!琉球是日本领土!」陆奥宗光拍案而起。郭嵩焘不慌不忙展开《琉球矿工血泪录》:「那霸矿场的清国矿工每日工作十六小时,稍有懈怠便遭毒打。」投影中,琉球老矿工阿福展示断指:「我们用算筹算出矿脉走向,却被日本人诬为『私藏算具』——现在清国舰队来了,该让琉球回到中华算理文明的怀抱。」
最终签署的《黄海算理条约》明文规定:日本退出朝鲜半岛,归还琉球群岛与所有在华日租界;向清国匠人支付总计一百二十万两白银补偿费;禁止日本匠人接触清国算理技术,违者处以抗磁砂终身禁运。签约当日,琉球首府首里城升起清国龙旗,矿工们敲碎日本监工的皮鞭,在矿洞石壁刻下久违的云雷纹速算表。
算理学堂门口,新立的石碑刻着张之洞的题字:「匠为邦本,算乃匠魂」。每当蒸汽钟敲响,全国的算理兵都会同步翻开速算本——那不是简单的报时声,而是清国匠人用加减乘除重写东亚秩序的宣言。光绪皇帝看着颐和园方向的蒸汽钟,对小顺低声道:「算理学堂若能纳入科举,必能吸引更多士人投身技工......」小顺垂首应答,却在袖中攥紧慈禧刚发的密旨:「技工户籍,永不与科举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