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采,作为一项传统的活动,似乎从古至今,其形式与内涵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古代与现代,大抵都会对这项活动赋予不同的含义。
而这一层或者是多层“含义”,也会因节日与季节的变化所转变。
比如,在古代的“二月二”、“花朝节”等一系列节日,其实都有这项活动。
而且,这种活动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化出了其他种类的节日习俗。
诸如赏花、斗百草、挑菜等,其实都有与之类似的特点。
不同的民族,也会因为其民族本身的信仰,再结合实际情况,将其赋予不同的“内涵”。
一部分,是与山川日月、花草鸟兽乃至是四时季节联系在一起,成为独特的节日风格的一部分。
而另一部分,则是带有对有着重大贡献的先人与民族英雄的怀念,以此来实现纪念与传承意义。
古人,其实就是这种情况。
他们,会更多的将这项活动与节日联系在一起,在搭配上神话故事以及相关的史实,形成不同内蕴的“特色文化”。
而现代人呢,相对于此,则是更多了一丝“自由”与“洒脱”。
同时,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寓教于乐。
野采这项活动,也在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功能也在不断丰富。
对于野采这项活动,古人也是写了不少首古诗的描绘其场景的。
就比如陆游的
“翠蔓扶疏采撷忙,麹生系出古淮阳。”
而《诗经》之中所表述的“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这句诗,其中描绘人们争相采摘芣苢的场景,也可以被看作是野采。
除此之外,像杜甫的以及其他历朝历代的诗人、文人及学者。
他们的作品里,或多或少都提及了有关“野采”这一概念。
并且,他们还运用了诸多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活动场景。
古人那高雅的情操、高尚的品德,以及淳朴的智慧,让我们都不得不大为赞叹。
而关于野采的位置与地点,古人不像现代人那般“笼统”,也“一概而论”。
他们,不但不会笼统的一概而论。
而且,在实际上,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门类,进行不同的划分的。
就比如地形,古代在进行野采的时候,往往会记录他所经过的那片地方的地形、气候、甚至是动植物还有人文风貌。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南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以及其他一系列中外大家的游记着作。
至于野采对象,其内容,也在根据时代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大。
最初,像屈原这样的着名爱国诗人,大部分都会出门野采各种中药香草。
如《离骚》中出现的十八种香草:江蓠、芷、兰、莽、椒、菌、桂、蕙、茝、荃、留荑、揭车、杜衡、菊、薜荔、胡绳、芰、荷、芙蓉。
在他的另一部作品《九歌》中,也记载有十六种香草杜若、辛夷、蘼芜、女萝、芭、芷、兰、椒、桂、蕙、荪、杜衡、菊、薜荔、荷、药、芙蓉。
至于后来,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野采的对象,才从中草药逐渐转变为野菜、其他动植物,甚至是在外国观念传入后制作标本所需要的原料。
以至于后来,其纪念性意义,就远大于它的实际性意义了。
王嘉,作为一个现代人,当他在梦中回到这一代大师左丘明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
他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除了查阅并了解当时文化典籍的具体内容外,更多的则是将他那个时代的活动,与这个时代类似的活动进行对比。
正巧不巧,就在他计算着日子,准备好与他的老师左丘明,还有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商量野采的事情时。
就在明日,老师左丘明,见天气尚佳,便决定要带着他和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明日一同去就近处的山林中野采。
这可把他高兴坏了…
以至于,就在出发前的前一天,他就与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聊上有关野采的话题。
“师哥师姐,你说明日是什么日子啊?”
“咱们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居然会带咱们去野采?”
“难道说…是有什么节日的吗?”
“那…师弟我可很是期待啊…”
显然,王嘉这个“现代”小子,对古代的知识并没有全面学习,了解透彻。
所以,也不难看出他会对即将到来的“野采”活动侥有兴趣。
而他的师哥师姐们,见他如此样子,虽说有些惊讶。
但是,出于他刚来到左丘明丘明先生座下当学生弟子不久。
他们,在互相商量了一下后…
不多时,便向他说起了缘由。
“王嘉师弟…”
“你…难道不知道明日就是咱们鲁国例行祭祀之礼的日子吗?”
“在这一天,咱们除了行祭拜天地之事外。”
“这‘野采’之活动,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并且,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活动。”
“难不成…王嘉师弟,你是真的不知道这些事?”
话音刚落…
此刻,只见他王嘉的师哥师姐,纷纷都对王嘉投以异样以及猜疑的目光。
就怕…空气突然安静。
这下子,轮到王嘉“尴尬”了。
眼见情况不对…
于是乎,王嘉连忙尬笑几声,随后便继续说道。
“啊哈哈哈哈哈…”
“师哥师姐,你们…别这样啊,弄得人怪无语的。”
“师弟我…只是随便说说,打个趣儿而已。”
“打个趣儿了啊,哈哈哈…”
见师弟王嘉如此“哭笑不得”的样子…
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此刻也都纷纷笑了起来。
“哈哈哈哈哈…”
“哈哈…”
“原来…是这样啊。”
“看来,咱们大家都误会了咱亲爱的王嘉师弟了。”
“你们说,对吧?”
“以后,如果师弟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尽管敞开了问。”
“我们,虽然比不上咱丘明先生一般知识渊博。”
“但是,在关键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力挽狂澜’。”
“先前,有几个咱老师丘明先生搞不定的问题,师弟你向我们询问,我们都一一解解决了啊。”
“所以…不要担心问题有多难,先前师弟你,还不是询问过我们很多次吗?”
“如果能帮上忙的话,师哥师姐我们也会竭力相助的。”
一听这番话,王嘉一也默许的点了点头,一边暗想着。
“看来…”
“问问’,也是我们‘大学问’啊!”
“从今往后,我得更加沉得住气,于虚心向他人倾。”
“这样…就可以获得许多解决困难与问题的知识了。”
之后,王嘉还跟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们聊了许多话题,
他虽然,现在的心情很激动。
但是…他还是沉住了气…
翌日…
正当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此刻正带领王嘉和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到临近的山林中去寻觅野采时。
路途中,他见识到了许多奇景、神奇的动物,还有许多‘未曾谋面’的植物。
随即,他便向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以及老师左丘明丘先生请教。
通过互相交流、答疑解惑,他了解到了许多的知识。
与此同时,他还在途中体验了不一样的节日活动,感受到了诸多活动项目中,感受到其中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文化特色。
而他自制的竹简小册子与笔记本,他也是不敢轻易离身。
只要一有机会一有什么知识,那就随手记录下来。
而在回去的途中,以及回家之后…
王嘉,仍然在十分用功的整理着,他先前先做好的笔记。
又过了不久…
今日,只见他再度像往常一样跟随着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前去书库管理对应的竹简书籍时…
他…还像以前一样,特别留意这《左氏春秋》中的草稿内容。
不多时,在他的努力寻找下。
终于,他找到了《左氏春秋》中记载着有关于鲁桓公第三年的内容。
于是乎,他便凭借先前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让自己大脑里的‘思绪’,回到这鲁桓公在位第三年所处的时代。
只见…
这时光飞逝,日月如梭。
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重叠交织,以及转移。
王嘉,他很快便来到了这鲁桓公第三年的时代。
话说在这一年,同样发生了不少事情。
鲁桓公第三年春天正月的时候,鲁桓公与齐僖公在嬴地相会。
夏天的时候,齐僖公、卫宣公在蒲地会谈。
六月的时候,鲁桓公与杞侯在郕地相会。
秋天七月壬辰初一的时候,再度发生日食。
而且,这次也是日全食。
与此同时,公子翚去齐国迎接齐女。
紧接着,九月份的时候,齐僖公送姜氏到讙地。
鲁桓公与齐僖公,这两位国君,在禁地相会。
而这姜氏,也因为这件事情从齐国来到了这鲁国,成为了鲁国的夫人。
之后,又到了冬天,齐僖公派他的弟弟年来鲁国聘问,五谷丰收。
就在这鲁桓公第三年春天的时候…
此刻,只见这曲沃武公进攻翼地,兵卒众多,且来势汹汹。
眼见这局面,可真是无不让人“胆战心惊”啊。
而身处在战场之中,曾经经历过多次战争的王嘉。
此刻,他对此也并不太怎么感冒。
只是,在他的内心里,本质上还是“排斥”非正义战争的。
“我明白,我虽然只是一个历史长河之中的一位‘籍籍无名’的小卒。”
“但是,打心底里,我就懂得。”
“战争…它并不是一个什么好的‘词汇’。”
“因为,一旦有战争,不管双方谁会输谁会赢。”
“最最受伤的,往往还是广大的人民百姓。”
“这翼城,我光查阅史书就知道在这里曾经发生了成百上千的战争。”
“它们或大或小,但是…它们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也许…是这春秋战国时期本来就是礼崩乐坏,诸侯群雄并起割据的时代。”
“仔细想想,如此说来…战争的频发,也不无道理。”
“只是…不管是这曲沃武公还是什么别的国君还有什么大将。”
“归根结底,只要是战争,他就必定会带有一定的‘残酷性’与‘破坏性’。”
“我还是希望,天下苍生,能够尽早回归这‘和平盛世’吧!”
“虽然,要实现这些事情,那可是真不容易,毕竟有很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阻挠,以及困难和挫折等‘障碍’。”
“但是只要齐心协力,不断努力。”
“相信,是可以等到那一天的…”
此刻,就在王嘉一边看着撕杀的战场,血流成河,一边在感慨感叹之时…
这曲沃武公,其驻扎在陉庭,除了直面战争之外,还有其他的打算。
而在另一旁,这韩万任御者,梁弘任车右,在汾水边低地追逐这晋哀侯,想要捉拿他回去邀功请赏。
他们一边追逐着晋哀侯,还一边小声的讨论起相应的策略。
“这撕,他奶奶的,这哀侯也太难抓了。”
“这样下去,咱们,可怎么‘邀功请赏’呀?”
“唉…”
(连忙)“欸!兄弟你要是这么说,那可就见怪了啊。”
“兄弟我啊,可是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
“要是咱这么做,定叫那哀侯和他身边的‘乱臣贼子’插翅难飞!”
“真的?!”
“那还有假?”
“我哄你做甚?”
“那事不宜迟,咱们准备行动吧。”
正当这韩万任与梁弘,一边商讨着计划,一边加紧追击的时候。
此刻,正当他们准备进一步乘胜追击之时。
他们的部下,却连忙赶来告知他们重要消息。
“报!”
“嗯?!你来作甚?”
“启禀御者大人,前线早有探子探明。”
“这晋哀侯,在与他为数不多的大臣们逃跑的时候。”
“由于,他们太过着急,这驾车的骖马,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林子中枯木给卡住了,停了下来,一时半会儿没有办法继续行动了。”
“想必,他们就在咱们前面的不远处。”
一听这部下来报,这御者韩万,还有车右梁弘,他们当即便笑开了花。
“哈哈哈哈哈…”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哈哈哈…”
“我命你们加紧追踪,这么好的机会,可不能让这到手的‘肥鹅’,就在咱们面前活活飞走喽!”
(异口同声的)“是!”
没过多久,在他们的努力之下。
他们很快,便在晚上俘获了哀侯。
与此同时,还抓住了栾共叔。
“你们…你们想要干什么!”
“我告诉你们,这可是晋国的君上。”
“你们…要是敢动他一根毫毛的话…”
“切…”
“都死到临头了,还这么嘴硬!”
“到时候,把你和你的那君上,全都送至我们武公手中,看你还有什么办法!”
正当这晋哀侯与栾共叔,以及其他几位为数不多的叛逃大臣被同时捉拿的时候。
在一旁远远围观着的王嘉,此时不禁心生感慨。
“俗话说的好,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啊。”
“上天自有轮回与定数…”
“有些时候,一些愁怨与债,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如果一国的国军能够勤政爱民,且廉洁奉公、以政为德的话…”
“又怎么,会出现今日的这般‘惨剧’呢?”
之后又过了不久,这鲁桓公与齐僖公在嬴地会见,是因为他的儿子公子翚,要与齐女订婚。
而王嘉呢,在快速穿梭到这一历史节点,并见证了这两国国君友好的交流后。
他…此刻又有了新的感悟。
“我算是看出来了…”
“那个时代,想要让两国的关系长久的和好,这个结盟是其一。”
“而联姻呢,效果则会更为显着。”
“我想…这鲁桓公与齐僖公,此时在赢地会谈。”
“为儿子公子翚娶亲齐女的事情,我看只是其一。”
“更多的,则是要涉及到其中的政治利益。”
“毕竟…不会高瞻远瞩的将军不是好将军,不为国事操劳的国军不是好国君。”
“此事要是成了,这鲁国与齐国的关系,至少在一段时间里,那必定是会十分‘融洽’的。”
紧接着,在夏天的时候…
齐僖公、卫宣公这两国国君,在蒲地会谈。
为什么要说是会谈呢?
原因就在于,齐国与卫国,这两个国家他们并没有结盟。
此时,这两国的关系,更接近于“试探性”的友好。
至于这鲁桓公与杞侯,这两个国君在郕地相会的原因,是因为杞国要求和好。
而在一旁静静围观着的王嘉,对此事则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我算是弄明白了…”
“怪不得在这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要不就是互相打仗,要不就是互相和好。”
“说到底都是因为某一个‘契机’,在暗地里偷偷‘搞鬼’呗。”
“至于这外交方式,深入浅出。四舍五入到于我那个时代,现在的外交关系有许多类似的地方。”
“只不过…这和好与矛盾冲突,除了战争与联姻方面,似乎还有更多的可能。”
“唉…”
“老祖宗多玩剩下的东西,其很大一部分,现在人还在使用。”
“我就说嘛…”
“历史,就像是那‘源源不断’的车轮,一圈接着又一圈,永无休止。”
“它在‘记录’的同时,还在不断‘前进’。”
之后,又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幻。
眼见进入了秋天…
此时,恰好就是鲁国的公子翚,去齐回迎接齐女,重修上代国君的友好关系。
所以,在《春秋》这部着作中,把这翚称为“公子”。
齐僖公送姜氏来,是不合乎周礼的。
因为,凡是本国公族的女子出嫁到别对等的国家。
如果是国君的姊妹,就派上卿护送。
通过这种方式,用于表示对上代国君的尊敬。
如果是国君的女儿,就派下卿护送。
出嫁到大国,即使是国君的女儿,也派上卿护送。
嫁给天子,就由各位卿全都去护送,国君不亲自护送。
出嫁到小国,就派大夫护送。
王嘉,对于这一制度,他是这么认为的。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制度,它的产生,一定会从主观或者是客观,片面或者是整体的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具体的情况。”
“而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为了适应那个时代。”
“它的出现,就是为了那个时代的统治者所服务。”
“之所以现代人看到这种制度,会有不同程度的唾弃与厌恶,那是因为这个制度所包含的宗法体制,与现代自由平等的思想所冲突。”
“只不过,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宗法观念还是仍然存在的。”
“所以,也不能单单偏偏去谈这种制度,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这个制度的出台,它不仅规定了当时不同规格,面对不同阶级势力所联姻的方式转折起到了稳固那个时代各个势力的作用。”
“同时,这一制度,它也创造了某种统一标准,让统治者与人们在为某件事情作出选择时,能够有统一的参考。”
“这…其实就是一种‘进步’。”
“只不过,这种进步,相比起真正的‘进步’而言,算是一部分、一个阶段,而并非整体。”
“至少,不管怎么说,它其实都已经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了。”
“思来想去,这一制度规范与划分标准,对今天的人们其实也有一定的思考辩证意义的。”
紧接着,又过了一些时日…
到了冬天的时候,齐仲年来到鲁国聘问。
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原因就在于,他这么做的目的,是要慰问姜氏。
芮伯万的母亲芮姜,因为嫌恶芮伯宠姬过多。
因此,她就下令把他赶走,让他住到?城去.。
在游历的过程中,王嘉见到了不同人与事,并且他还与他们积极的进行交流,从中获得到了不少知识。
再到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
王嘉,他此刻除了把他要负责那片区的书籍与竹简整理完毕的任务外。
剩下的主要任务,自然就是带着他的问题,去寻找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
以此,来实现答疑解惑。
紧接着,之后,便也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在这之中,王嘉也收获了不少知识,并做了不少笔记。
至于这鲁桓公第四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