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地球上的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都有许多不同的史书及经书典籍。
而这些书,也从纪实与想象等方面,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历史。
来到这儿拥有上下五千年悠悠历史的华夏,其在不同时期所编撰的史书,亦是有所不同。
从上古神话,诸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神话传奇,再到炎帝黄帝联手大战蚩尤,然后又发展到尧舜禹时期的“公天下”,之后又到了启的“家天下”。
由此,开创了华夏历史之先河。
从此,就像一株参天巨树一般,其枝丫不断延伸、舒展,再开出美丽的花儿结出累累硕果。
至现在,这一段“悠久的历史”仍然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奋发前进。
而这些史书以及相关的文学作品,也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仍然发挥着它们的“光与热”,给予后世智慧的启迪,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世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因此,感激先人留给我们的智慧,虚心接受并进行学习,并且从古今的角度进行辨析,从中总结出有利的经验来为现代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是“思古辨今”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来到了某一个历史节点,无论如何大概率都会有较多的史书以及记载其相关历史的文学作品。
而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喜欢研究前代好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历史。
为此,历朝历代,还衍生出许多关于“历史”相关题材的诗句来。
就比如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章碣《焚书坑》中“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杜甫《赤壁》之中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之中的“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以及“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除了这些,还有唐朝胡曾《真定怀古》中的“须知后汉功臣力,王郎兵革正凭陵。”;北宋王禹偁《荥阳怀古》中的“纪信生降为沛公,草荒孤垒想英风。”等一系列诗句。
当然了,历朝历代,描写与历史有关诗句诗词的文人,数量自然是不在话下。
至于所写的那些诗词诗句,有许多都成为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句”,并给后世留下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就是不知道,王嘉这小子,在来到了其老师左丘明左大师所在的春秋与战国时期,又会有哪些史学类的着作呢?
于是乎,在跟随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去书库整理竹简书簎,阅读了许多书,并进行相应的学习,同时向老师左丘明寻求答疑解惑后。
王嘉,便在已掌握的知识体系的基础,开始发掘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其他诸多领域的相关知识。
这几日,他的研究与学习目标,转移到了春秋与战国的相关史学典籍方面来。
于是乎,不管是在书库工作,还是休息之余。
王嘉,他都在留心留意寻找这一时期的有关记载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史书典籍。
(暗想)“在丘明先生所处的春秋与战国时代,除了先生所着的《左传》以及《国语》外,应该还有许多记载前朝与当代,甚至是地方发展历史之书吧。”
“我本想着,寻找到这些竹简书籍后,摘抄其中重要的内容,并将其翻译,回到我所在的那个时空进行对比呢。”
(失落的)“只不过…我辛辛苦苦了这么大半天,也没找到几本与之相关的书籍。”
“唉…”
想到这儿,在一阵又一阵的叹息声中,只见王嘉失落的低下了头。
只不过,很快…他的脑海之中,一个“点子”闪过,灵光乍现。
刹那间,他便有了信心。
(激动的)“欸?!我怎么没有想他这个好主意。”
“我,现在可以抽空余时间寻求我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以及我的老师丘明先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呀。”
“那我,还等什么啊…”
“事不宜迟,赶快行动!”
之后过了不久…
此刻,只见王嘉趁着工作中的片刻休息时间,去寻求他那几位师哥师姐的帮助。
“师哥师姐们,师弟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
“就是不知道…嘿嘿,你们有没有时间?”
见师弟王嘉如此问来,他的大几位师哥师姐们,很快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嗯?!怎么了,王嘉师弟?”
“哦…原来,是这样啊…”
“行吧,那你问吧,姐姐我和你其他师哥师姐们,现在都在听着呢。”
“‘机不择时,时不再来。’,要想询问就要抓紧一些,不要一会儿等着继续开始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
“到那时,可就没有时间来替王嘉师弟你解答了哦。”
一听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如此说来,王嘉二话不说,点了点头。
然后,他便诉说了心中的疑惑。
“师哥师姐们,是这样的。”
“师弟我不是这几天,正在寻找有关记录着历史史实的史书,想要学习了解一下相关的历史知识吗?”
“只是师弟我忙活了半天,一点进展都没有。”
“所以,师弟我就想趁现在休息的时间,来请教一下师哥师姐你们,看看师哥师姐你们有什么可以推荐的书?”
见师弟王嘉如此说来,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然后便耐心的替他解答了起来,并且帮他寻找相应的书籍。
只不过,由于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的知识还是有限…
所以说,还有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所性,在那之后不久,就在休息时间再度来到之时…
王嘉这小子,趁此机会,便跑去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学习与办公地方,去寻求答疑解惑了。
刚见到匆匆赶来的学生王嘉,还在伏案用毛笔在竹简上刻苦撰写史书的左丘明丘明先生,还是十分惊讶的。
但是,当听到学生王嘉诉说他心中的疑虑与困惑后。
只见,这左丘明丘明先生哈哈一笑,随后便带他来到他身后不远处藏有一众竹简书籍的书架与书橱中。
“哈哈哈哈哈…”
“嘉儿,你既然如此想了解咱们这一时期地方大大小小的史书典籍。”
“那么,就随为师来吧。”
“为师这里,刚好藏有不少的书籍。”
见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同意带领他前去他藏有书简书籍的书架与书橱处。
王嘉这小子,先是连忙恭敬的拱手行礼,表达感谢。
之后,他便跟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一同前往了他藏书的地方。
哒哒哒…
咚咚咚咚…
一阵此起彼伏的脚步声过后…
此刻,当见到房间里的书橱书架中,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竹简与书籍后。
王嘉他,立马变震惊不已了。
“哇!”
“难不成,这…就是老师您平时取阅竹简书籍,寻找编纂史书灵感的地方?”
见王嘉如此问来,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便点了点头,然后朝他笑着看了看。
后来,半盏茶酒未过,正当王嘉想要动手从这琳琅满目的书橱与书架中取阅书籍时。
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现在这一时刻连忙提醒了他。
“嘉儿,你取阅这里的书籍可以,之后要有什么疑惑了,也可以来到这里寻找你所需要的书籍,只需要经过为师的同意就可以了。”
“只不过…嘉儿你要注意,在为师这里的竹简与书籍,有很多都是珍藏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古董货’,极易损坏,为师平时都是细心呵护的。”
“所以说,嘉儿,你在平时阅读的时候可一定要轻拿轻放,并且细细爱惜着才行。”
此话一出,只见王嘉朝他看了看,然后便点了点头,答应了一句。
之后,他便迫不及待的前去这书橱与书架中,寻找他所想要的竹简与书籍了。
(连忙)“知道啦,老师!”
“日后,学生一定会遵守的!”
当看到王嘉这个样子,身为老师的左丘明丘明先生。
他的内心,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
(暗想)“唉…”
“这孩子,什么时候都是莽莽撞撞的。”
“如果说能像为师我一样细心认真一点,难道还怕掌握不了知识?”
后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查看与寻找之后…
王嘉他,很快便寻找到了各大诸侯国官方所编撰的国史竹简。
就在这之后不久,他便尝试阅读,并且通过随身携带自制的小竹简与小册子,记录着相关的重要知识。
以此,方便来增长阅历,丰富知识。
在此之中,王嘉同样的产生了许多疑惑。
于是乎,他便像往常一样去询问老师左丘明先生。
而这左丘明先生,也是一同走上前去。
在查阅了自己所珍藏的各大竹简书籍后,便耐心的为他解答。
王嘉,在此之中收获了不少知识。
而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使用了他先前自己所准备的竹简小册子中,也记录了不少笔记。
后来,在他进入书库,如往常一般工作的时候,正当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互相交流完毕不久后。
此刻,他便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有关桓公第五年的竹简草稿,之后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桓公第五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桓公第五年的世界。
在这一年,同样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在这一年春天正月的时候,甲戌日、己丑日时分,陈桓公鲍去世。
夏天的时候,齐僖公、郑庄公去了纪国。
与此同时,周桓王派仍叔的儿子来到鲁国进行聘问。
而这陈桓公的安葬事宜,也提上了日程。
当然了,修筑祝丘的城墙一事,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紧接着,秋天的时候,蔡国人、卫国人、陈国人跟随周桓王讨伐郑国。
与此同时,举行了求雨的祭祀仪式。
并且,也发生了蝗灾。
后来,到了冬天时分,州公去了曹国。
话说,就在鲁桓公执政的第五个年头,春天正月的时候,甲戌日、己丑日之时。
在陈国国都的宫殿中,传来了一阵又一阵的哀嚎声。
想必…在这里一定又是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吧。
王嘉,他也是这么想的。
“嗯…”
“根据我先前的经验,听到宫中有哀嚎之声,或者是有什么令人伤心难过或者是焦虑的声音。”
“这下子,宫里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与此同时,一件或者是多件的大事,肯定会借由宫中向全国,乃至是外地发布通知。”
“只是…我的好奇心,仍然压抑不住。”
“走吧,去看看去。”
不多时,王嘉便依照那哀嚎声与哭声传来的方向,偷偷摸摸的便溜到了陈国宫中,陈王休息的寝宫。
果不其然,当赶到那里的时候,王嘉便已经知道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了。
此刻,只见在这陈桓公鲍的寝公里,一群大臣还有侍女嫔妃,都聚在一起低声啜泣。
与此同时,有关的官员也立马派遣相应的人员,对外发了两次讣告。
正在一旁偷偷围观的王嘉,心里早就料到了这一切。
“哼…”
“果然,和我想的一模一样。”
“在宫中传来哀嚎与哭泣之声,除了诸如这诸侯王与国君‘崩薨’,或者发生了什么‘天灾人祸’。”
“除此之外,就很难找到其他的缘由了。”
“算了,还是静静的围观吧。”
正当王嘉在思考之余…
同时,也是在关键时刻…
突然,只听有兵士来报信。
“报!”
“我等,此刻特来加急告知,由于国中战争不休。”
“为个夺位,诸位世子正与太子在争相打仗。”
“并且,据前线消息,文公之子佗,杀死了太子免。”
“这件事情,早在君上疫情严重且内乱发生的时候,就已经发生。”
“只不过,当情报传来之时,有所差池,再加上战况危及。”
“所以…而无奈之下,我等也是只能一拖再拖,然后才来报信。”
“还望恕罪…”
见兵士前来报信,方才尚且嚎啕大哭的大臣们,现在便面带惊诧之神色,显得十分震惊。
(连忙)“什么?!”
“这件事情,怎么到现在才传过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也难怪…君上崩薨,太子也不前来吊唁。”
“果然呀,果然…”
“这国中,恐怕是发生了大动乱了。”
就在这一众大臣与嫔妃侍女即将乱作一团之时…
其中一位大臣,及时的制止了这一情况的发生。
然后,他便走上前去,面对负责的官员,小声吩咐道。
“此事,你可切记,不可大肆在民间声张。”
“同时,我再给你个任务,你再下一道讣告,好生告知这天下众诸侯国,以便能在关键时候获得资源。”
一听这话,相关负责人的官员立马便信誓旦旦的答应了他。
在那之后,他们便积极的处理后事了。
而在一旁围观这一切的王嘉,却突然想到了些什么。
(不可思议的)“我去,这…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难不成…又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依我看,或许是那件事吧。”
想罢,王嘉便继续暗想道。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依照史书中记载。”
“在陈国国内发了两道讣告,其一是因为国君陈桓公鲍去世了。”
“这第二件事情,自然就是因为当时的陈国,为了争夺下一任国君的任免之权,所以发生了动乱。”
“这陈文公的儿子陀杀死了太子免,并且取代了他。”
“这一操作,搞得这陈国的百姓怨声载道。”
“紧接着,在这陈桓公病情严重的时候,内乱趁机‘兴盛’了起来。”
“而这件事情,也导致国内人民民心涣散,使国内的人民分散分离。”
“所以,这天灾人祸,也就成了陈国对外发出第二道讣告的原因了。”
想罢,只见王嘉再度思来想去,以确定他思维的正确性。
之后,他便点了点头。
“嗯…现在看来反复斟酌的逻辑应该是对的。”
“接下来,用不了多久,我也应该被传送到其他地方了吧?”
果不其然,就在王嘉愣神的那一刻。
突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换与转移。
很快,他便来到了纪国。
此时,正值夏天。
在这个时候,齐僖公,郑庄公这两国国君,现在正准备前往纪国朝见。
可是,事情却并没有这么简单。
不多时,只见他俩,在暗地里在密谋着什么。
“禄甫兄,咱们来都来了,未尝不应该干一票大的?”
(疑惑的)“嗯?寤生君,依你的意思,咱们应该…去趁机袭击那纪国,给他打个措手不及,好以绝后患?”
(频频点头)“没错,禄甫兄,咱俩可真是‘知心兄弟’,真没想到都想到一块儿去了,呵呵…”
“嗯…”
“或许,可以一试。”
就在这两国的国君在暗地里偷偷“商议”之时…
远在一旁围观着的王嘉,似乎却发现了端倪。
(震惊的)“什么?!”
“真是令我没想到啊,先前我还夸这郑庄公是个仁义之君,做了那么多的好事,行了那么多的善。”
“可到头来,这一切,都是大国之间的‘权谋’啊。”
“果然我想的没错,从古至今,当权者,只有极少数会为他人乃至全天下着想。”
“大部分的情况下,还不是为了一己之利,为自己着想?”
“也难怪,先前的那些举措,大抵都是浮于表面之上,以此来‘欺诈’世人的。”
“而这齐僖公,作为权谋之人,想必也是富有心机的。”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也许…要想成为一名有实力且能被后世歌颂千秋万代的君王。”
“所要考虑的事情,那可不是一般的多啊。”
“也许…浮于表面的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这郑庄公,此刻想必还有什么更加‘长远’的计划吧。”
就在这一切事情发生后不久,这纪国人,抢先一步便察觉到了他们的阴谋。
紧接着,因为这件事情,周桓王下让郑庄公参与周朝政,郑庄公便不再入周朝觐。
再到后来,秋天的时候…
此刻,只见周桓王率领诸侯攻打郑国,郑庄公随即出兵抵抗。
周桓王率领中军,虢公林父率领右军。
紧接着,蔡国人,卫国人属其辖下。
而这周公黑肩,则是率领左军,让陈国人属其辖。
眼见情况危急,郑国的大将子元,他便建议用左方阵来抵御这蔡国人、卫国人。
与此同时,用右方阵来抵御陈国人的进攻。
他,是这么说的。
“君上,依臣之见。”
“陈国,现在正逢内乱,人民没有战斗的勇气。”
“如果先进攻他们,卑臣想,他们一定会败逃的。”
“而这周天子的军队,在见到陈军败逃,一定会发生混乱。”
“而这蔡国、卫国的军队也一定会支持不住,定然会争先奔逃。”
“接下来,依卑臣之见,咱们只需要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军队。”
“如果咱们按照这种方法去做的话,最后的胜利,一定会是咱们的。”
“还望君上,您能够参考卑臣的建议,三思而后行。”
见子元拱手行礼,然后献上计策。
这郑庄公,也是在思考片刻之后接受了他的建议。
于是乎,曼伯率领右方阵的军队,祭仲足率领左方阵的军队。
原繁、高渠弥率领中军跟随郑庄公,摆设鱼丽阵。
前为篇,后为伍。
伍弥呢,则是补偏间的缝隙。
不久之后,双方的军队,便在名为繻葛的地方展开了战斗。
面对这紧张且激烈的战况,在这之中围观着的王嘉,此别便不得不感慨起来。
“看来…这周王室与郑国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啊。”
“也是,在早年之间,郑国表面上看着俯首称臣。”
“实际上,却在暗地里,早就准备与周王室‘分庭抗礼’了。”
“也许,这郑庄公,就是在等待着这么一个机会的到来,好让他能够‘大展身手’吧。”
“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这天下,从古至今,向来还是遵循着那亘古不变的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弱肉强食之事,自然是时有发生。”
“要想使自身强大,除了广泛结交盟友与合作伙伴之外。”
“强大自身的实力,看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同时在危乱之中临危不惧,能够保持自身的定力以及清醒的头脑,保持冷静,仔细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或许,即使再大的困难,经过自身合理方法的处理,也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而合理的战略战术以及策略打法,以及军心与气势,在关键的时候,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在王嘉感慨之余,郑庄公便在战场之中的有利地形。,观察着战争的走向与形势。
随后,他便命令右二方阵说道。
“现在,寡人命令你们,大旗挥动便击鼓进攻!”
战斗开始不久后,果然不出子元所料。
这蔡国、卫国、陈国的军队都开始败逃。
而周天子的军队呢,也因为这件事因此而混乱。
郑国的军队,见时机已到,便从两边会拢,以此进攻周军。
正因为军心涣散,再加上军队内部的混乱与战术策略的失误,周桓王的军队,很快便大败。
就在周桓王的军队败逃的时候,身为大将祝聃,挽弓拉箭,瞅准时机,便朝周桓王的身上射出一箭。
霎时,只听“嗖”的一声。
“哎哟!”
(连忙)“不好,陛下肩上中箭了!”
“不要慌,本王没事,咱们继续逃,之后借助地形优势引诱郑军深入,然后伏击!”
“是!”
虽然,这周桓王的肩部中箭了。
但是,周桓王的军队却虽败不乱。
不多时,眼见这周桓王的军队就要逃走。
身为大将的祝聃,便向郑庄公请求追击这周桓王。
“君上,咱们军队形势大好,眼见敌军溃逃,卑臣请求追击他们。”
虽说,这祝聃骑马,双手抱拳,向郑庄公提出请求继续追击的要求。
但是,郑庄公在思考了片刻后却说。
“君子不希望过分的占人上风,更何况是侵侮天子呢!”
“如果能挽救自己,使国家免于灭亡,这就足够了。”
面对郑庄公这一回答,王嘉很是钦佩。
他说:
“也许,在这东周春秋战国之时,周王室早已是强弩之末,其权威日渐低落。”
“自己拿不出真本事来统驭其他的国家,让其他的国家为之信服,又凭什么因为某些国家与之产生的小小的矛盾隔阂与纠纷,就‘大打出手’呢。”
“郑庄公,的确是个仁义之君,或许他先前的行为,都是为了在报之前的仇恨,是我错怪他了。”
“纵观这世间,能够因为一雪前耻之后不再继续追加仇恨的君王,除了这郑庄公之外,也就没有几位了。”
“这种技能够报仇雪恨,又能够张弛有度的方法,的确不失为在那个时候树立自身的权威,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并且为国家日后逐步强大,树立权威起到很好的舆论作用与奠基作用。”
“至于那祝聃一箭,在历史上可是出了名的。”
“这一箭,也恰恰佐证了周王室的统治,可要‘日落西山’了。”
“看来,在之后天下恐怕会有大变革,大动荡了。”
就在这之后不久,晚上…
此时,只见郑庄公派遣大臣祭足去慰问这周桓王。
同时,他要求去问候天子的群臣。
《春秋》这本书,称大臣祭足为“仍叔之子”,是由于他很年轻。
又过了一些时日,到了秋天的时候。
这大臣祭足,又为求雨而行祭祀之事。
《春秋》对这件事有所记载,是由于它不是常规的雩祭。
凡是祭祀,昆虫惊醒始动的时候举行郊祭,苍龙星出现时举行雩祭。
秋天肃杀之气来临的时候,将会举行尝祭。
昆虫进入冬眠的时候,则会举行烝祭。
如果说过了常规时间举行祭祀的话,《春秋》,就会为其做记载。
到了冬天的时候,州公去了曹国。
他这么,大概率是他估什自己的国家有危险,于是就没有回国。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到了后来,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桓公第六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