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知晓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丝毫不敢马虎,拼命刷题,下自习了还要在宿舍挑灯夜读到子夜时分。
不管睡够不够,第二天都会在卯正晨练。
冲刺阶段,魏夫子时不时过来指导,还将答题方式做了归类,每类都有相应的答题思路。
实在看不懂的题,也有蒙题的办法。
当然,夫子只提供思路,具体怎么作答,还得靠学子自己,毕竟脑子里的东西,夫子干涉不了。
沈淮几人收获颇丰。
眨眼间,到了月底。
小魏夫子建议,“郡城路途遥远,你们最好初二或者初三便动身,提前适应郡城的天气和环境,若时间富余,还可以到附近的文庙看看,沾点文运之气。”
王宇川几人想到转运符,瞬间双眸一亮。
待小魏夫子一走,他率先出声,“初八那天,诸事不宜,这转运符是万万不能少的,我打算初一就走,你们呢?”
陶行简看向陈观,“你打算何时动身?”
“初一吧,每月初一,序章新始,是个好兆头。”陈观顿了顿,轻声询问,“这次,你爷爷来吗?”
陶行简摇摇头,“我爷爷年纪大了,不宜奔波。”
“我爹也有事没法陪同。”说着,他看向魏渠和王宇川还有沈淮,“你们三个呢?”
“去郡城这么好的机会,我爹是不会错过的。”王宇川说,“镖师给我们租的小院是二进的,很宽敞,但是没有厨娘和粗使丫鬟,到时候我让我爹带一个厨娘过去给我们做饭。”
主要是外面请的厨娘用着不放心。
“那我也让我舅带一个洒扫婆子,帮我们洗衣物好了。”魏渠说道。
沈淮赞同的点点头,“既然如此,初一我们在福满楼集合吧,到了县城,我们再去知贤学堂问问,要是赵云堂他们也是那天出发吗,人数正好凑好一船。”
确定好日期,傍晚散学,沈淮立即回归家。
“爷爷,初八府试,我跟其他同窗约好了后日一起去郡城,提前适应几天,父亲在县城监工,能抽出空来么?”
三月三之后,县城的宅基开始动工。
府试报名回来,他还特意去看了一眼,那时候正在打地基。
算算时间,地基应该搞得差不多了。
“爷爷跟你去。”沈七刀说道,“初一去,初八才考,还要等着放榜,没半个月回不来,还是爷爷跟你去吧,留你爹在县城监工。
至于作坊这边,有你娘和你奶奶看着,问题不大。”
沈淮点点头,“爷爷,我们走水路,你不晕船吧?”
“不晕。”
“那行,我这就去收拾东西。”
饭后,林氏和黄氏各自都准备了银钱。
林氏将二十两银子交给沈七刀,“我看黄历了,初八那天诸事不宜,到了郡城,你带三郎去烧个香,跟道长求个符。”
沈七刀蹙眉道,“开考日怎么会诸事不宜?你没看错吧?”
“我还没老眼昏花到这个地步。”林氏瞪眼道,“你若是不信,大可自己去看看。”
沈七刀当场翻了黄历,初八那日确实是诸事不宜,不禁嘀咕道,“怪事了,考官居然挑中这么个日子。”
沈淮听言,说道,“爷爷,科举不仅看实力,还看运气,此次的考生,都是各县前二十名,大家都差不多。
有种说法是,能在这种日子冒头的人,都是运气极好之人,身上多少承载着一点文运,有助国家文运昌隆。”
后面的说法,沈淮瞎掰的,省得林氏和黄氏在家里担心。
沈七刀听言,觉得很有道理,“运气之说,确实很玄乎,到了郡城,我们找个寺庙去拜一拜。”
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去什么寺庙,得去道观拜三清祖师才行,拜完祖师爷就去找道长抽签买符,开考前一天,去文庙沾沾香火气。”林氏交代道。
沈淮不是很懂,“奶奶,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
大夏境内,寺庙香火比道家还旺呢。
“佛家是外边来的,能真心帮你?”林氏嗔道,“道家才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尤其是紫袍老道,上能修仙下能捉鬼,敢替天行道,身上肯定也承载天命。
这事听奶奶的,拜三清祖师准没错。”
“奶奶放心吧,我们会去找个道观拜的。”
不仅如此,林氏还把以前的老铜钱放到公堂上,边烧香边念念有词,待香燃尽后,将灰烬和老铜钱塞入一个红色的,呈三角形的红布里。
接着放入一点糯米,缝合之后,又放到供堂上,再次烧香念念有词,然后让沈淮说两句,磕三个响头。
“这是平安符,得贴身带着,千万不要让别人碰着了。”林氏拉着沈淮的手,将平安符塞到他手里,“考完了不要丢,记得拿回来。”
沈淮不是很懂,但选择尊重,“奶奶放心,我会好好保管这个平安福的。”
“嗯,奶奶相信你。”
黄氏见林氏说完了,将钱袋递给沈淮,“娘知道你买东西会砍价,所以你跟道长买符的时候,不要砍价。
若是太贵了,可以不买,但不能讲价知道吗?”
沈淮点点头,“知道了。”
“还有。”黄氏摸出一把小巧的桃木剑,“你外公知晓你要去府试,特意砍了一节老桃树枝给你削了一把桃木剑。
桃木能辟邪,桃木剑能祛除邪祟,防小人,你出门记得带上,进考场最好也带着,摆在桌上,能震一震周围的鬼魅。”
桃木呈红褐色,一看就知道是十年桃木。
剑身刻着符文,剑柄磨的很光滑,握着一点不扎手,而且剑身只有三十公分左右,挂在腰上也不碍事。
“这香囊是你外婆做的,里面放着干花瓣,有醒神之效。”黄氏接着把香囊塞给沈淮,“拿着,说不定能用上。”
沈淮开心的接过香囊,“等我考完,就去小华镇看外公外婆。”
“行,到时候我们一起去。”黄氏笑道。
“三郎,我也给你编了一根红绳。”沈月将编好的红绳戴在沈淮手上,“红色代表喜庆,希望能给你带来好运。”
沈淮看着手腕上的红绳,笑道,“谢谢大姐。”
“三郎,我也有东西给你。”沈杏笑着掂了掂手中的荷包,“里面有六十六枚串好的铜钱,希望你顺顺利利的。”
“借二姐吉言,诸事皆顺。”
初一清晨,沈淮背上行囊,沈七刀赶着驴车,在林氏几人的目送下,缓缓朝镇上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