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内,气氛凝重得近乎窒息。林业刚刚挂断电话,那通电话里传递的消息,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他缓缓起身,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挂在墙上的巨大战略地图。地图上色彩斑斓的标记,此刻在他眼中,都成了复杂局势的具象化体现。
外东北方面的问题,一直是林业心中的一块隐痛,怎么解决一直没有好的办法,倘若现在开战极其不利,其结果不能让利益最大化。
如今,苏维埃内部还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清洗,局势动荡不安。
而与此同时,东北亚地区的战争阴云却愈发浓厚。
东京自卫军兵力已达百万之众,这股强大的军事力量,犹如一把利刃,严重威胁到苏维埃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双方的驻军在边境地带频繁接触,近期摩擦不断,爆发冲突是迟早的事,不能让鬼子停下战争脚步,也是林业计划的一部分,只有死掉的鬼子才是好鬼子。
林业眉头紧锁,脑海中迅速盘算着应对之策。
按照他的设想,东京省在这场博弈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东京省出人出力,自己则提供关键的装备和充足的补给,利用日本这股力量去拖住苏维埃,使其在远东地区陷入泥潭,无暇他顾。
而自己的主力军,横扫中东地区。将世界大战一部分中心尽量往中东转移,这是一步险棋,但也是一步妙棋,虽然后勤压力大,不过林业有挂。
在林业看来,只要老美舍不得中东地区那丰富的石油资源,就必然会出兵出力介入中东局势。
再加上欧洲那边,希儿正在上演着令人瞩目的闪电秀,整个欧洲局势也变得扑朔迷离。
老美自然不会坐视一个统一的欧洲崛起,这一点,林业心知肚明。
所以,林业打算在现有的复杂局势基础上,再给老美上上强度,让其更加深陷其中。
只有让老美的工业马力全开,投入到这场全球性的战争之中,林业才能从中赚取更多的积分。
这积分,对于他来说,是实现更大目标的关键资源。
当然,要想将这盘棋局下到最好,掌控全局的军事力量必不可少。
在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大国印度进入了林业的视线。
印度此时还是殖民地,相对来说更容易掌控。凭借着无限的军事装备供应,再加上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林业觉得自己已经占据了这盘棋局的上风,他实在想不出,这样的布局,这盘棋局究竟要怎么输。
他的目光在战略地图上缓缓移动,从远东到中东,再到欧洲和美洲,仿佛在这张地图上,就能预见未来世界局势的走向,而他,正站在这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背后,成为那个操控全局的棋手 。
印度这场战争,怎么打都无所谓因为稳赢,不必去在意那些过程,林业要的只是结果,美丽国才生产155艘航母,这怎么够。
老子把二战多拖几年,这样积分才够多。当然对于印度林业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另一边,对于印度占领区,林业成立新印度自治区规划到自己的统治下,系统才会承认这些工具人,这些工具人杀敌才会获得积分。
随着战略布局的逐步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而印度这片土地,成为了重点改造的区域。
林业一声令下,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浩浩荡荡地开始组织修建铁路、道路与桥梁。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更是稳固统治、增强控制力的关键举措。
与此同时,对于印度那些根深蒂固的陋习,也开展了一系列强硬措施。
只要有人胆敢不听从整改,一句“不听就是叛徒”,便被不由分说地直接拉出去枪毙。在这种铁腕手段之下,印度社会原本的一些积弊开始被强行扭转,虽然过程充满了血腥与反抗,但在绝对的武力威慑下,改革还是艰难地推进着。
而这段时间,李云龙可真是愁坏了。以往在战场上,他是威风凛凛、冲锋陷阵的猛将,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他从不曾皱过一下眉头。
可如今,情况截然不同,不再仅仅是打仗那么简单。现在他要管理309团新占领的印度区域,这里平民的吃喝拉撒,桩桩件件都得他操心。
每天要安排好粮食的分配,保障百姓基本的生活需求,还要时刻关注饮用水的供应是否充足安全。
除了民生问题,组织道路建设以及补给运输的安排更是让他焦头烂额。要调配人力、物力去修筑道路,还得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同时又要规划好补给运输的路线和时间,保证前线作战部队和后方百姓都能及时得到物资支援。
这些繁琐又细致的事务,对于李云龙这种性格豪爽、习惯了在战场上横冲直撞的汉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折磨。
他时常在营帐中唉声叹气,怀念起以前单纯打仗的日子,“这不是逼张飞绣花”。
反英自愿军的崛起犹如一场汹涌的风暴,彻底改写了英属印度的局势。
随着装备的支援到来,尤其是先进装备的加强,反英自愿军的实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一箱箱崭新的武器弹药被分发到战士们手中。
与此同时,强大的空军支援更是让反英自愿军如虎添翼。战机呼啸着穿梭于天空,投下的炸弹在英属印军阵地上炸开了花,给英属印军的防御工事和士气带来了沉重打击。
反观英国方面,对于林业强大的军事力量,让他们早已无心在印度这块殖民地应战,也无心加大投资力度。
在这片曾经被他们视为财富源泉的印度土地上,英国佬展开了最后的疯狂搜刮。珍贵的资源被一车车运往港口,准备运回本土,而印度百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国家的财富被掠夺,心中的怨气如熊熊烈火般燃烧。
英属印军在这样混乱的局势下,纪律荡然无存。他们不再是保家卫国的军队,反而成了一群趁火打劫的强盗。在占领区,抢家劫舍已是家常便饭。
百姓们苦不堪言,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搅得支离破碎,对英军的仇恨也达到了顶点。
在这样一消一长的局势下,胜利的天平毫无悬念地倒向了反英自愿军。
如今,他们的每一次进军,都不再像是去与敌人浴血奋战,更像是去接管一群毫无斗志的溃兵与流离失所的难民。
反英志愿军的队伍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膨胀着,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当反英志愿军兵分三路,朝着各自的目标城市进发时,每一支队伍都在不断吸收着沿途加入的反抗力量。
等他们到达目标城市时,原本规模有限的队伍已经扩充至近百万之众。而此刻,集结起来的反英志愿军共计三百二十多万大军,如同一条钢铁洪流,浩浩荡荡地直指印度的心脏——德里城。
在德里的英属印军司令部内,英国佬们早已嗅出了危险的气息,他们深知大势已去,于是在夜色的掩护下仓皇跑路。
留下一群印度将领,在空荡荡的司令部里面面相觑。看着外面如潮水般涌来的反英自愿军,他们明白,失去英国佬的支援,已经无力抵抗林业军,就算是继续抵抗也只是无谓的牺牲。
最终,在沉默许久之后,其中一位将领长叹一声,说出了那句“投降吧”,这简单的三个字,仿佛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印度即将迎来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