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完了!
他觉得自己彻底完了。
他甚至担心自己的家人是否能免受牵连。
“你误会了,这事和皇后娘娘有关,但她并无大碍。”
见院使如此反应,李院判明白他理解错了,于是急忙解释。
然而,他的解释却让院使更加迷惑。
什么叫皇后娘娘的事,但她没事?
“到底怎么回事?”
院使拉着李院判的手,焦急地追问。
“皇后娘娘的肺痨已经稳定,不会有生命危险,过段时间就能完全康复。
这次陛下派人来,是因为皇后娘娘做了某些事,身体有些疲惫。
你也清楚,她之前病了很久,身子很虚弱,陛下十分担忧,以为她的病情可能加重。
这才急急忙忙派人过来……”
“呼!!”
院使长长舒了口气,仿佛失而复得般清醒过来。
竟是如此!
竟是如此!
太好了!
简直太妙了!
但转瞬之间,他察觉到了异常之处:“既然皇后安然无恙,你为何仍显心神不定……”
话未出口,便已明悟:“对呀!娘娘的病症如何痊愈?又是何人施治?”
当初皇后染疾,陛下立刻召集御医诊治。
自始至终,太医院的所有御医都曾轮番上阵。
然而,无人能想出良方。
皇后之疾,犹如巨石压顶,令众人忧心忡忡。
如今,病情竟骤然见好?
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近几日,陛下那边不再召太医为皇后诊病。
众人以为陛下已接受现实。
岂料会有这般突变?
身为御医,他们断不会相信皇后病愈是自行好转——这绝无可能!
必然是服用了药物。
只是,连他们这些御医都束手无策,还有谁能治好皇后?
“这正是我所困惑的地方。”李院判点头赞同,眉宇间依然充满疑虑。
“然而……院判是否有所误诊?”
太医院的主管带着几分犹豫问道。
尽管深知这位李院判的能力,绝不会在这事上出错。
但相较皇后娘娘自行痊愈的可能性,李院判误诊的概率似乎更高。
“绝无可能,我的诊断极为准确,观察得细致入微,皇后的病情确实已经大为改善!”
李院判坚决否认。
若连这点小事都能弄错,他还配当太医吗?
切勿小觑他的医术修为。
“这可就怪了,难道……是圣上有高明之人相助?
但这不合常理啊!
若有高人相助,皇后病情刚显反复,圣上他们最该做的是重新请那位高人前来为皇后诊治才是,为何反倒派人到太医院寻找医生?”
两人越讨论越觉困惑。
无论怎样思索,都无法理解其中究竟发生了何事。
太医院主管得知详情后,很快也像李院判一般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后,太医院主管脑海中突然灵光一现,猛然想起一事。
“数日前,我们太医院收到一张药方,宫中派人多次追问这张药方的功效。
你猜……会不会正是这张药方治好了皇后娘娘的病?”
太医院院判听闻此事,顿时恍然大悟。这件事令人难以忘怀。
当时整个太医院的人都被牵涉其中。
“绝不可能,那个药方除了致人性命外毫无作用,怎么可能真的有疗效!”
李院判立刻摇头否定。
太医院院使思忖片刻后,也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抛诸脑后。
毕竟他已反复查看过药方,确实无法用于治病。
其他太医也持相同看法,坚信不会出错。
“你说得对,肯定不是那个办法,那种方法只会害人性命。
罢了,别再纠结这些事了,只要皇后安然无恙,便是最大的喜事。
这对我们来说已是莫大的福分!”
太医院院使如是说。
李院判亦随声附和。
然而各自散去之后,两人都悄悄回忆起那天所见的药方,试图将其复刻下来深入探究。
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灵感。
若是此药方真能治愈肺痨,那他们定会获益匪浅!
能得到一种治疗绝症的药方,这对他们而言意义非凡……
……
龙江宝船厂离南京城不算远。
虽然名为船厂,但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坚固的堡垒。
外观上看,极为坚固,易守难攻。
当初龙江宝船厂建立时,正值朱元璋与陈友谅等人交战之际。这一战略要地对当时的战事至关重要,朱元璋自然极为重视。为防贼人来破坏、焚毁战船,龙江宝船厂被建造成堡垒,并驻扎重兵,防守严密。闲杂人等不得接近。
然而,这已是过去之事。
随着陈友谅、陈友定、方国珍等人相继被朱元璋击败,大明稳固下来后,龙江宝船厂和大明水师一样,逐渐衰败,不再如从前那般受重视,昔日辉煌不再。
即便如此,龙江宝船厂依然不允许闲杂人等入内,仍有值守人员把守。
只是,如今站岗的并非当初的精锐部队,而是由宝船提举司自行组建的巡逻队伍,负责安全事务。
今日情况有所不同。
龙江宝船厂来了比平日更多的人,但人虽多却不喧闹,反而比往常更为寂静。这是因为多了燕王朱棣及其带来的两千兵马。
这些兵丁分作两拨,一部分驻守在龙江宝船厂内负责安全事务,另一部分则在外围布防,将整座厂区团团围住。与此同时,厂内的其他要害部位亦悉数受到严密监控。
全厂上下所有员工,均被迅速召集到一处,由全副武装的士兵严密看守。而燕王此刻正于船坞旁查看一艘巨型海船。
旁边伫立着一位体态魁梧的胖子,此人是宝船提举司的提举,名叫李顺。他在宝船厂中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地位无人可及。整个龙江宝船厂,无人不识他的权威。
然而此刻,他却毕恭毕敬地站在朱棣身旁,宛如晚辈。
李顺早年出身行伍,自跟随朱元璋起家以来,历经诸多战事,勉强算得上开国功臣之一。因此才得以坐上今日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与李顺一同投效朱元璋的伙伴们,只要还活着,如今的生活都不错。以李顺这般资历,称其为久经沙场的老兵亦无不可。这样的人,通常性格坚毅。
可如今,这位体型壮硕的李顺站在朱棣身边不远之处,额头上却不断渗出汗水。
朱棣目光落在船坞内停泊的两艘四千料巨舰上,眼神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两艘巨舰巍峨壮观,宛如移动的小型城池。
朱棣注视着眼前的巨舰,内心震撼不已。这种庞然大物一旦成规模出现在倭国海域,足以令那些倭寇闻风丧胆,俯首称臣。
这是何等厉害的武器!
太出色了!
他目光灼灼地问李顺:“这两艘船是否可以顺利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