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贞只觉胸口一凉,发出一声绝望的惨叫:“呵呀!不好了!” 他拼命想要躲闪,却已来不及,薛蚪的长枪直直刺入他的前心。伴随着 “咕咚” 一声闷响,孙国贞从马背上重重跌落。薛蚪没有丝毫犹豫,又补一枪,彻底结果了他的性命。随后,薛蚪振臂高呼:“抢关!” 一马当先冲上吊桥。
在营前掠阵的薛兴,见继子薛蚪成功挑落孙国贞并冲上吊桥,立即挥舞长枪,大声喊道:“诸位将军,快抢吊桥!” 秦红、尉迟景、罗昌、王宗立、程月虎等人闻声而动,纷纷翻身上马,有的持枪,有的握剑,有的执鞭,有的举斧,朝着吊桥奋勇冲去。
周兵们见主将阵亡,顿时慌了神,争先恐后地向关内逃窜。然而,他们连关门都来不及关闭,就被薛兴一枪一个地挑翻。众将也各自施展本领,挥剑砍、举鞭抽、抡斧劈、挺枪刺,杀得周军丢盔弃甲。战场上,周军死伤惨重,有的奄奄一息,有的断臂折腿,有的腹部被剖开。剩下的士兵见大势已去,纷纷下马投降。
很快,关外传来消息,薛刚与军师程咬金率领大小三军陆续进关。众人来到府衙,开始仔细盘查钱粮,并一一登记在册。薛蚪上前缴令,薛刚满脸欣喜地对薛兴说:“哥哥,多亏你将侄儿教导得如此出色,真是马到成功,这取关的功劳,哥哥居功至伟!” 薛兴听后,也是满心欢喜。程咬金在一旁称赞道:“不愧是将门之后,真是少年英雄!”
一旁的薛孝听着众人对薛蚪的夸赞,心中按捺不住,走上前对薛刚说:“哥哥已经连取两关,前面的潼关就交给侄儿去攻打,也好立下一份功劳!” 薛刚神色凝重地提醒道:“潼关守将盛元杰十分厉害,他年过六十,骁勇无比,还有三个武艺高强的儿子,手下更有十万雄兵,在周朝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程咬金也补充道:“盛元杰的本事我清楚,他年轻时曾在我的麾下为将,确实勇猛过人。你们兄弟还是一同前去为好,千万别伤了和气。” 薛蚪却说道:“兄弟,你年纪小,力气也小,还是让哥哥我去吧。” 薛孝不服气地说:“哥哥别小瞧我,我们可以在叔父面前比试一番,谁赢了谁就去!” 薛蚪回应道:“那你先来!” 两人说着就要上马比试。
薛刚见状,连忙喝止:“如今我们起兵是为了给祖宗报仇,你们兄弟在这里争论不休,要是比试时出了意外,那可如何是好?还是照常起兵!” 薛孝却不依不饶:“都是侄儿,功劳理当共享,可不能偏心!” 程咬金见此情景,出面调解:“二位小将军的本事都很强,我心里明白。不过潼关不同于前面两座关,我们不妨设立左右先锋,薛兴为正先锋,薛蚪为副先锋,薛孝为右先锋。” 两人听后,这才拜谢领命。薛刚也觉得这个安排妥当,点头称是。
随后,薛刚派人前往房州上报军情,并请小主移驾镇守临阳,同时催促粮草。差官领命后,马不停蹄地赶到房州,见到驸马薛蛟后,详细说明了情况。薛蛟听后十分高兴,第二天便上朝拜见小主,将奏章呈上。庐陵王看完奏章,大喜过望,决定与众人一同前往临阳,并准备御酒犒赏诸位将士。那么,薛蛟为何留在房州没有前来呢?原来,徐贤和魏相都在房州,小主将他们封为左右丞相,薛蛟见到徐贤后,拜谢他当年的救命之恩,再加上徐贤又是他的继父,因此才暂时耽搁在这里,这些细节暂且不表。
另一边,薛刚在临阳关竖起忠孝王旗号,经过三个月的休整,大军养精蓄锐完毕,放炮起程,朝着潼关进发。一路上,三军将士气势如虹,犹如猛虎下山,众将领威风凛凛,好似天神下凡,场面十分壮观。负责打探消息的探子提前得知临阳关失守,急忙将消息飞报进潼关。薛刚的大军行进三天后,抵达潼关关外,在离关一里处安营扎寨,并传令明日开战。
潼关守将盛元杰,与他的三个儿子盛龙、盛虎、盛彪,个个都有万夫不当之勇。此外,他还有一个女儿,年方二八,不仅美貌出众,更是武艺高强。她师从金刀圣母,擅长使用两口双刀,还拥有两件神奇的宝贝 —— 戴在手上的小小圈儿 “四肢酥” 。这一天,盛元杰正在私衙处理事务,探子匆匆来报:“薛刚已经连夺三关,如今大军已到关外!” 盛元杰听后大惊失色,连忙说道:“再去仔细打探!” 随后,他一边写奏章派人送往长安求援,一边吩咐三军:“关上多加灰瓶、石子,一定要小心把守,敌军一有动静,立刻来报!”
然而,当求援奏章送到长安时,武后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武三思丧师辱国,损兵折将却未受追究;更糟糕的是,告急奏章都被张君左兄弟扣押,没有呈给圣上,导致朝廷对前线的危急情况一无所知。
第二天,薛刚下令薛兴、薛蚪、薛孝攻打潼关。三人领命后,率领三军来到关前叫阵。守关军士连忙跑进关内禀报:“老爷,薛军将领在外面讨战!” 盛元杰问道:“哪个孩儿愿意出去迎敌?” 盛龙上前一步,大声说道:“孩儿愿去杀了这些反贼!” 盛元杰叮嘱道:“你出去一定要小心!” 盛龙应了一声 “得令”,便翻身上马,提枪来到关前,下令开炮出关。随着炮声响起,关门大开,吊桥放下,盛龙一马当先冲出,身后三百多名弓箭手紧随其后,摆开阵势。
薛兴抬头望去,只见一个年轻将领骑着马从吊桥上冲了过来。盛龙头戴束发紫金冠,身穿索子黄金甲,胯下一匹黄花马,左边挂着弓,右边插着箭,手中握着一条蛇矛枪,气势汹汹地直奔而来。薛兴举枪拦住,喝道:“来将报上名来!” 盛龙傲慢地说:“你想知道少爷的名字?我乃镇守潼关盛元帅的大公子盛龙!你可知道少爷枪法的厉害?你这老匹夫怕是活腻了,敢来少爷马前送死!我这枪不挑无名之辈,快报上名来,好让少爷取你性命!”
薛兴怒喝道:“你听好了,吾乃忠孝王大元帅麾下前部先锋薛兴!难道你没听说过久占定军山薛大王的本事?你若识相,就赶紧献了潼关,说不定还能封你个总兵当当;要是敢说半个不字,等我们打进潼关,定叫你这里鸡犬不留!” 盛龙冷笑道:“原来就是定军山的草寇!就算是薛刚,我都要活擒,何况你这狗强盗!” 薛兴大怒,不再废话,挺枪便刺,枪尖如穿梭般直取盛龙面门。盛龙不慌不忙,举枪格挡,两人你来我往,打得难解难分。
四十回合过后,盛龙越战越勇,枪法如同雨点般密集,左刺右挑,变化多端。而薛兴毕竟年过半百,体力和反应都不如年轻力壮的盛龙,渐渐只有招架之力,难以反击。在一旁掠阵的薛蚪、薛孝见状,大喊一声,拍马冲上前去,与薛兴一同夹击盛龙。盛龙原本只应对一人尚可,如今面对三人围攻,顿时难以支撑,勉强抵挡几个回合后,脸上已露出败色。薛蚪瞅准时机,抽出折将鞭,在两人交错而过时大喝一声:“看鞭!” 盛龙躲避不及,肩膀重重挨了一鞭,他惨叫一声,口吐鲜血,伏在马上,落荒而逃。
薛兴父子见状,紧追不舍:“你还想往哪里跑!拿命来!” 盛龙拼命逃回吊桥,关内军士急忙拉起吊桥,并乱箭齐发。薛兴、薛蚪只得扣住马,朝着关上喊道:“快告诉那老匹夫,让他早早献关,否则等我们打进去,定将潼关踏为平地!我们暂且回营,下次再来!” 说罢,二人勒马返回帅营,向薛刚禀报:“元帅,末将打败了关中守将盛龙,特来交令!” 薛刚欣慰地说:“哥哥、侄儿果然英勇,明日继续到关前讨战!”
盛龙败回关内,见到父亲后,沮丧地说:“爹爹,薛军将领太厉害了。刚开始遇到一个老将,本事还算平常,我与他战了四十多回合,正准备挑了他,没想到又冲出来一个年轻将领,武艺高强,我肩膀被他打了一鞭,疼得厉害,吐血逃了回来。” 盛元杰心疼地说:“孩儿受伤了,先回私衙好好休息吧。” 盛龙应了一声,便回去养伤。
盛虎、盛彪得知消息后,前来询问战况,盛元杰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兄弟俩听后,怒不可遏:“孩儿们愿出去为哥哥报这一鞭之仇!” 盛元杰连忙阻拦:“两个孩儿去不得!薛家父子厉害得很,你哥哥都不是对手,何况你们?” 盛虎却坚持道:“爹爹,我们身为将门之子,不到十岁就想着为皇家效力,如今孩儿正值壮年,若不去报仇,谁还肯为爹爹出力?” 盛元杰叹道:“我儿虽然英勇,但毕竟年轻,枪法还不够精湛,我担心你们不是他们的对手。” 其实,盛元杰内心有意归降唐朝,所以才这般劝阻,只是儿子们性格倔强,执意要去。盛元杰无奈,只好说:“今天太晚了,明日再出战吧。”
第二天,盛虎、盛彪兄弟俩披挂整齐,上马出关,与薛军交战。然而,不到三个时辰,兄弟二人便大败而归。盛元杰摇着头说:“我早就说过,你们不听,这下吃了败仗吧?” 盛虎、盛彪不服气地说:“爹爹,他们兵多将广,孩儿们寡不敌众。等救兵一到,我们定能将他们杀得片甲不留!” 潼关之战接下来又会如何发展?双方胜负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