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节愍太子庙乐章
《唐书·乐志》曰:景云中享节愍太子庙乐章,第一迎神,第二登歌、酌鬯,第三迎俎及酌献,第四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第五武舞作,第六送神。词同隐庙。
享节愍太子庙乐章之一
郊庙歌辞·享节愍太子庙乐章·迎神
储后望崇,元良寄切。
寝门是仰,驰道不绝。
仙袂云会,灵旗电晰。
煌煌而来,礼物攸设。
以下是这首诗的生僻字注音、注释和译文:
生僻字注音
无特别生僻需要注音的字。
注释
? 储后:指太子。
? 元良:指太子,是天下的根本。
? 寝门:内室的门,这里指太子居住的地方。
? 驰道:古代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这里指通往太子庙的道路。
? 仙袂:仙人的衣袖,这里指迎神时人们挥舞的衣袖,如同仙人的衣袖。
? 云会:像云一样聚集。
? 灵旗:神灵的旗帜。
? 电晰:像闪电一样明亮。
? 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 礼物:祭祀用的物品。
? 攸设:摆放好。
译文
太子的声望崇高,作为天下根本的地位寄予着深切的期望。人们敬仰着太子居住的地方,通往太子庙的道路上人流不断。迎神时人们挥舞的衣袖如仙人的衣袖般如云聚集,神灵的旗帜像闪电一样明亮。在光辉灿烂中神灵降临,祭祀用的物品都已摆放好。
在唐代,祭祀活动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礼仪,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以及对国家、家族未来的祈愿,每一个环节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庄重的仪式感。这首《郊庙歌辞·享节愍太子庙乐章·迎神》,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唐代祭祀现场的大门,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人们对储君的尊崇以及祭祀活动的神圣庄严。
“储后望崇,元良寄切”,诗篇开篇,便以一种凝练而有力的笔触,点明了祭祀的核心对象——储君,也就是太子。在唐代的政治体系和社会认知里,储君的地位举足轻重,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储后望崇”,短短四字,却将储君那备受敬仰、尊崇至极的地位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高悬于众人的仰望之中,无论是宫廷贵族,还是市井百姓,皆对其抱以深深的敬意。而“元良寄切”,则进一步道出了储君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元良”一词,本就寓意着大善大贤,在这里,它象征着储君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承载着整个王朝延续与发展的重任。人们对储君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渴望他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凭借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这份期望,犹如厚重的磐石,沉甸甸地压在储君的肩头,也深植于每一个人的心中。通过“望崇”与“寄切”的鲜明对比,不仅凸显了储君地位的尊崇,更将人们对其未来承担国家重任的殷切期待表现得入木三分,让人深切感受到储君在唐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与重要意义。
“寝门是仰,驰道不绝”,此联将视角从对储君地位的强调,转移到祭祀仪式的具体场景描绘上。“寝门是仰”,储君的寝宫,在人们眼中,那是一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地方,它不仅是储君日常生活起居之所,更象征着储君的崇高地位和权威。当人们在祭祀时,对寝门投以敬仰的目光,那其中蕴含的是对储君的深深尊崇,仿佛通过凝视寝门,便能与储君的威严与神圣相连接。而“驰道不绝”,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非凡却又秩序井然的画面。祭祀当日,通往祭祀场所的驰道上,人群络绎不绝,祭祀队伍浩浩荡荡。这些人,或身着华丽的礼服,或手持祭祀的器具,他们怀着虔诚的心情,奔赴这场神圣的仪式。这源源不断的人流,彰显出人们对储君的崇敬之情,也从侧面烘托出祭祀仪式的隆重与盛大,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盛大而庄严的祭祀队伍,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庄重氛围。
“仙袂云会,灵旗电晰”,诗人以极具想象力和浪漫色彩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祭祀仪式中那神秘而庄严的独特氛围。“仙袂云会”,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仙境。在祭祀的现场,人们身着盛装,长袖飘飘,随着祭祀的节奏舞动,那舞动的衣袂仿佛与天边的云彩相互交融,分不清是人间还是仙境。这一场景,不仅为祭祀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更营造出一种神圣而超凡脱俗的氛围,让人感觉仿佛神灵即将降临,与人间进行一场神圣的对话。而“灵旗电晰”,则将目光聚焦于祭祀仪式中的旗帜。这些旗帜,或许绘制着神秘的图案,或许承载着特殊的寓意,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随风飘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犹如一道道闪电划过天际,清晰而夺目。灵旗的舞动,不仅为祭祀仪式增添了几分威严与庄重,更象征着神灵的力量与庇佑,让人们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祭祀的神圣与庄严。
“煌煌而来,礼物攸设”,诗篇在最后,将祭祀仪式推向了高潮。“煌煌而来”,这四个字,仿佛是在描述神灵踏着万丈光芒,降临人间的盛大场景。那光芒,璀璨夺目,庄严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在古代祭祀的观念里,人们相信通过一系列庄重的仪式,可以感召神灵的降临,而此时,神灵的到来,无疑是对祭祀仪式的最大肯定,也是人们最期待的时刻。“礼物攸设”,则表明在神灵降临之际,人们早已精心准备了丰富多样的礼物。这些礼物,或许是珍贵的玉器、丝绸,或许是美味的佳肴、美酒,它们每一样都饱含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敬与虔诚,是人们向神灵表达敬意和祈愿的载体。通过这两句诗,我们仿佛能看到那光芒万丈的神灵降临现场,以及人们恭敬地献上礼物的场景,深切感受到人们对神灵的无限崇敬之情和祭祀仪式的隆重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