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懿德太子庙乐章之三
郊庙歌辞·享懿德太子庙乐章·迎俎酌献
雍雍盛典,肃肃灵祠。
宾天有圣,对日无期。
飘飖羽服,掣曳云旗。
眷言主鬯,心乎怆兹。
以下是对《郊庙歌辞·享懿德太子庙乐章·迎俎酌献》的解析:
生僻字注音
? 雍(yong)
? 掣(chè)
? 鬯(chàng)
注释
? 雍雍:和谐、和美的样子。
? 肃肃:庄重、严肃的样子。
? 宾天:委婉说法,指帝王或太子等去世。
? 对日:典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幼时聪明,元帝问他长安与太阳哪个远,他答长安近,因为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第二天元帝宴集群臣,又问他,他却答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里“对日无期”表示太子已逝,无法再展现其聪慧。
? 羽服:仙人的服装,这里指想象中太子的神灵所着之服。
? 掣曳:牵引、飘动的样子。
? 眷言:回顾、眷恋的样子。
? 主鬯:古代宗庙祭祀时掌管香酒的灌献仪式,这里指太子已逝,只能在祭祀时被追念。
译文
这是一场和谐而盛大的典礼,庄重肃穆的灵祠中举行着祭祀。太子已经离世,他的聪慧再也无法展现。想象中他的神灵穿着飘飖的羽服,牵引着飘动的云旗。回顾祭祀仪式,心中满是悲怆之情。
《郊庙歌辞·享懿德太子庙乐章·迎俎酌献》宛如一幅工笔细绘的长卷,徐徐铺展,为我们呈现出唐代祭祀仪式那庄重肃穆、神圣非凡的场景,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真挚情感,透过千年时光,依然能深深触动人心。
“雍雍盛典,肃肃灵祠”,诗篇伊始,便以一种宏大而庄重的笔触,为这场祭祀活动定下了基调。“雍雍盛典”,一个“雍雍”,将祭祀仪式的隆重、和谐与井然有序刻画得淋漓尽致。每一个环节、每一次行礼,都在这“雍雍”声中彰显出严谨与规范,仿佛能看到参与祭祀的人们身着华服,仪态端庄,动作整齐划一,共同演绎着这场关乎信仰与传承的盛典。而“肃肃灵祠”,则将镜头聚焦于祭祀的场所。那座供奉着神灵或祖先牌位的祠庙,在“肃肃”氛围的笼罩下,显得庄严肃穆,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散发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气息。踏入其中,便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在唐代,祭祀绝非简单的民间活动,而是上升至国家层面的重要礼仪,承载着对祖先的缅怀、对神灵的尊崇,以及对家国命运的祈愿。诗人巧用“雍雍”“肃肃”这两组叠词,不仅让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感,更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将祭祀的庄重神圣烘托得恰到好处。
“宾天有圣,对日无期”,此联将视角从祭祀的场景转向对神灵的礼赞与对祭祀意义的深层思考。“宾天”,在古代文化中,是对得道成仙、超凡脱俗之人的尊称,在这里,它被巧妙地用来形容祭祀所供奉的神只,仿佛这些神灵已超脱尘世,居于九霄之上,拥有着圣洁而永恒的力量。一句“宾天有圣”,饱含着对神灵深深的崇敬与敬畏之情,让人不禁对那未知而神秘的存在心生向往。而“对日无期”,则如同一记悠远的钟声,在人们心间久久回荡。它暗示着祭祀活动并非一时之举,而是一场跨越时空、对永恒神灵的持续敬仰。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们对神灵的尊崇与信仰从未间断,祭祀活动成为了连接人与神、今与古的桥梁,承载着无尽的期许与虔诚。这两句诗,通过“宾天”与“对日”、“有圣”与“无期”的鲜明对比,将人们对神灵的无限敬仰和对祭祀活动的永恒重视表达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从中窥探到唐代人内心深处对信仰的执着与坚守。
“飘飖羽服,掣曳云旗”,画面再次切换,聚焦于祭祀仪式中那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舞蹈和仪仗。“飘飖羽服”,舞者们身着轻盈的羽衣,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那飘动的衣袖、灵动的身姿,仿佛是从天而降的仙子,又似与天地灵气融为一体的精灵。羽服,不仅象征着轻盈,更代表着神圣与超凡,每一次舞动,都仿佛在向神灵传递着人间的敬意与祈愿。而“掣曳云旗”,则描绘了仪仗队伍中那高高飘扬的旗帜。这些旗帜如云朵般随风舞动,或舒展、或翻卷,其上精美的图案与华丽的装饰,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彰显着仪仗的庄重与威严。在古代祭祀中,舞蹈和仪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营造出庄重而神秘的氛围,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让人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诗人通过对这一画面的细腻描绘,为我们展现了祭祀仪式的华丽与庄严,让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那盛大而精彩的场景。
“眷言主鬯,心乎怆兹”,诗篇在最后,将笔触落在了祭祀者的情感之上。“眷言主鬯”,“眷言”一词,饱含着深情与敬意,表达了对祭祀主持者的高度关注与敬重。主持祭祀之人,肩负着传承礼仪、沟通神灵的重任,他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语,都关乎着祭祀的成败与神灵的旨意。而“心乎怆兹”,则如同一把温柔的利刃,轻轻划过人们的内心,流露出祭祀者内心深处的哀伤与怀念之情。在这庄重的祭祀场合,人们缅怀祖先的功绩,追忆往昔的岁月,心中满是对逝去亲人或先辈的思念与不舍。这份哀伤,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家族传承、文化延续的深沉思考。这两句诗,通过“眷言”和“心乎怆兹”的细致描写,将祭祀者对祖先或神灵的深切怀念和崇敬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了祭祀活动背后那浓浓的人情味与文化内涵。
通观全诗,诗人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从祭祀的仪式、场所,到舞蹈、仪仗,再到祭祀者的情感,全方位、多层次地描绘了唐代祭祀场景。诗中营造出的庄严肃穆氛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对神灵的崇敬、对祭祀活动的重视,以及流露出的哀伤与怀念之情,都让我们深刻领略到唐代祭祀文化的庄重神圣与丰富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对一场祭祀活动的记录,更是对唐代社会文化、人们精神信仰的生动写照,它穿越千年,成为了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扇珍贵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