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大天师将筑坛祈雨,汉中数位殷商巨贾联袂求见阎圃。
阎圃见众人神色狐疑,问及何由。
几人揖礼问道:“前番设坛祈雨,所募资财不过百缗,今番重起法事,乃用旧制,缘何索金累万?还望先生解惑。”
阎圃问之何人所筹,随即明白。
杨松妥妥又借此祈雨之机狠捞一笔。
阎圃恨恨的叹了一口气:“杨松这贼厮,竟敢借天师祈雨之名中饱私囊!”
一商贾苦其久矣,抱拳道:“大天师天眼难道不察,有此脏佞在我汉中苦我商民?”
另一商贾借此直言:“是啊,天师若久信此人,不怕天怪罪乎?”
也是,自有诸葛亮入汉中以来,大天师的威信已大不如前。
换做以前,是绝无人胆敢说出这般话来。
“住口!”
阎圃纵恨杨松,亦不能忍商贾口出此言:“大天师便是天,世间万物,岂有他不察之礼。虽用杨松,乃欲效古之明君,以腐鼠饲鸱鸮,纵其贪墨而羁縻之。
待来日功成,自可将此等奸佞弃如草芥。尔等商贾,休得以市井之心度天师之量!”
阎圃的话有些牵强,但众商贾亦不敢言。
其实,虽未再言,但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个疑问,明明大雨已至,又兼水井尽出,汉中已无缺水之困,又何必再行求雨?
阎圃想了想,还是衷心告之:
“各位,先暂供其资,免得求雨有失,怪罪到各位。待求雨之事结束,我再禀明大天师,言杨松贪匿之罪。到时可返多余财物。”
阎圃在这些商贾中素有威贤之名。
听他这么说了,这些商贾也拜谢而退。
商贾们纵然不解,阎圃也忧心忡忡。
往昔杨松虽利欲熏心,然行事尚有矩度,贪墨之举犹知遮掩。
此番竟借祈雨之名,公然敛财,索金数倍于前,行径嚣张至此,实令人费解。
莫非背后另有缘由。
阎圃想不通,但他明白,自己最担心的事还是要发生了。
通过大天师的行为,他也大概猜出了天师心中的想法。
恐怕要借祈雨之事与诸葛天师一较高低。
他思量许久,决定去一趟诸葛亮之住处。
出于对大天师的忠诚,以及对汉中的责任,他想劝劝诸葛亮。
大天师若真有斗法之意,还望诸葛天师能够念苍生疾苦,息干戈之念。
尽量回而避之。
而诸葛亮也看出了阎圃的意思。
对此,诸葛亮十分忧虑:“我自不会和大天师斗法。然天师若信脏佞之言,欲置我于死地,又当如何?”
阎圃赶紧行礼道:“诸葛天师勿信他言,大天师绝无此意。”
诸葛亮又问:“倘若大天师真有此意,又当如何?”
“我……”
阎圃思量片刻,竟一抱拳:“贫道愿以性命担保。”
诸葛亮心知阎圃遂从天师道已久,但犹有正义之心。
他知我有恩于汉中,必不会看我枉死于此。
想到此,诸葛亮摇摇头:“无须阎天师如此承诺,只请阎天师为我开南郑城东门,大天师若有为难之举,可助我全身而退。非为怯与其斗法,实乃顾全汉中黎庶,不欲以玄术之争扰攘苍生耳。”
阎圃对比诸葛亮的心中与格局,再想想自己的主公。
不禁无奈叹气。
而后,他神色一凛,带着起誓般的凝重道:“阎圃全力以赴,保诸葛天师身安!”
诸葛亮亦打了一个稽首:“多谢!”
……
益州,成都。
一玄衣男子独坐府邸花园水榭,凝眉望着池中残荷叶上趴着的一只蛤蟆,长叹一声,面显忧虑之色。
“蟾兄,今有投曹良机,法孝直却劝我置身事外,敬候时变,再作决议。”
“呱!”
“可我等不了啊!”
“呱!”
“今永年入北相劝,曹公既欲南下,却阻于阳平关,所差何事?”
“呱!”
“对喽!就差主公没有出兵,故而不能得胜!”
“呱!”
“永年既已得曹公青眼,忝列心腹,来日仕途腾达,指日可待。
我们却还在蛰伏于此,应该否?”
“呱!”
“法正兄素怀鸿鹄之志,岂不闻‘时不我待,机不可失’?
今若袖手,他日功业何成?纵有凌云才略,若无寸功傍身,恐亦难展骥足啊!”
“呱!”
“蟾兄,你说我该如何?”
“呱!”
“好,我便依蟾兄所言!再劝主公出兵,与曹公前后夹击张鲁于汉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到时汉中必被曹公所得!”
“呱!”
“到那时,我孟达于曹公面前,也是有大功在身之人!有此良机,他法正兄抓不住,又能怪得何人?你说是么?蟾兄?”
说到此,此人脸上露出期待的表情。
“咚!”
蛤蟆未有回应,跳入水中,再不见踪影。
……
汉中,南郑城!
四更将尽时,东方既白,霞影如焚,染透半幅天幕。
待初阳方吐,却为铅云所掩,光晕蒙蒙如隔纱縠,细辨可见云脚低垂,暗潮潜涌于天末。
檐角铜铃轻响,衔来几缕湿润的风,倒比平日多了三分凉意。
张鲁一宿未眠,只待此时景象。
“大天师,今日吗?”
“对,就今日!”
“何时?”
“未时三刻!”
“属下这就去准备!”
“嗯!”
张鲁点点头,又捧起了手中的宝剑。
此剑名曰:三五雌雄斩邪剑。
分雌雄两把。
雄剑为天师道掌教所持,雌剑为天师道圣女所持。
其母原为圣女,既被刘璋所害,雌剑即落在刘璋手中。
后置于成都鹤鸣山戒鬼井内。
名曰震慑人间的妖精邪怪,实则未尝不是将此剑镇压在幽深古井之中。
今张鲁手中之剑,乃为雄剑。
此剑状若生铜,实为精铁,剑柄为五节连环,剑身隐隐刻有秘法符文以及日月星辰,剑重八十一两,亦象征着太上老君八十一化。
“伏愿太清道德天尊垂怜,赐弟子九转甘霖之术!今借玄元仙体,誓破诸葛妖道虚妄之法,涤荡邪祟于汉中!若能得偿所愿,必重塑金身,再启黄箓大醮,焚香叩首,以报天恩!”
说完,恭恭敬敬拜了八十一拜!
而后,捧剑而退。
出门,已有千名道众在此拜迎:“天师无量!”
张鲁问杨松:“可否得请诸葛道兄?”
杨松拜回:“回大天师,已下帖得请!”
张鲁面无表情的道了一声“好”,遂乘华顶牛车,往祈雨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