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家的事只能算是一个小插曲,之后的日子依旧不断的重复着。
批阅奏书、与官员商讨、下达旨意、拨款……
而今天,六月二十三。
杰他们传来消息:扎临已经属于伊国了。
扎临关,原本就只有三千士卒,加上前方战败逃回的士卒,扎临关也就只有五千南封国士卒。
五千人已经很多,凭借扎临关的天险,不敢说抵挡五万大军一年,但一个月还是可以做到。
杰他们将最为精锐的除寇军作为中军,文将军的安定军作为后军,沈易东的虎翼军、朝邵欧的安玄军、周展功的无畏军轮番攻城,几乎没日没夜的打了三天。
原本估计,可能最快还需要七天放才可能攻下城池,这还是在敌军没有支援的情况下。
如果有,那需要的时间还会更多。
却不想,两军正在交战,扎临城一名校尉竟然袭杀守城将领——卫琦淼,并带着部下打开扎临城门。
那南封国校尉叫越驰,他的背叛是有多重因素——至少他是这么说的。
一、卫琦淼对他以及部下多有不公,主要体现在吃以及战事安排上。
二、他也想还南封国一个太平盛世,并且见过洁娴狐,他自认为我们这边的袭香公主是真正的公主。
三、其实也是一种赌博,一种可以飞黄腾达的机会。
我手下的将领们出身不是什么秘密,连沈易东他们这样的别国战俘,都能做到一军将领。
这已经向他们传递出一个消息:只要你有能力,伊国都会不看身份的给予重用。
……
因为有越驰的临时倒戈,扎临被虎翼军攻下。
杰在奏书上说了,已经破格任命越驰为偏将,暂时统领这几场战役下来收的南封国四千俘虏,并且让他们归属于虎翼军。
他的做法很对,作为首个投诚的校尉,自然是要重赏,至少官职要比之前的高一级。
让他来统领俘虏,也是正确的选择。
打仗,这可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情啊,伤亡在所难免。毕竟刀剑无眼,每一次冲锋陷阵都可能伴随着生命的消逝。
可军队要是越打越少,那可如何是好呢?
如果不能在战斗中不断扩充兵员,那么这十万大军恐怕还没打到青宁城,就已经损失过半,只剩下四五万人了。
而等到攻下南封国的都城时,恐怕就只剩下两三万人了。
这样巨大的代价,就算最终成功拿下了南封国,伊国恐怕在接下来的五年,甚至十年里,都没有能力再发动战争了。
所以,最好的打仗方式应该是要让士卒越打越多。
当我们的大军打到青宁城时,不说要有二十万之众,起码也得有十五万吧。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兵力去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确保战争的胜利。
至于这么多士卒的后勤保障问题,那就不是杰他们需要考虑的了。
而是我和百官们需要头疼的难题,我和百官只会在痛苦中快乐,在骂娘中寻求办法。
而越驰呢,他可是起到了表率的作用!
他的行为会让南封国的那些将领们多了一条路,有可能直接向我军投降呢。
这样一来,我们说不定就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之后的一些攻城也能派俘虏的队伍去,既是给他们升官发财的机会,也可以保留伊国大军的实力。
我同意了杰对超驰的破格提拔,但也在回信中告诫他们要小心降卒,避免他们降而复反。
……
现在伊国最缺的不是钱财,我发动战争就是为了钱财、土地、人口。
那些被攻下的南封国城池,属于南封国朝廷的钱财都已经在运回京城的路上。
同样在今天,我决定把米家的人都放出来,这自然是在米小姐不懈努力下帮米家证明了清白。
这一次的关押,让米家以为要被灭族,一些顽固不化的米家之人应该会对米小姐感恩戴德。
不说让米小姐彻底掌控米家,至少掌控了大半的人心。
我把米小姐叫进了宫,与她商讨我后续的计划。
“陛下,米小姐来了。”太监的通报声传来。
“让她进来,你们都出去。”
太监和宫女们听到我的话后都自觉离开,白叶也不例外。
这是为了我自己,也是为了米家。
就和之前一样,如果我和米小姐谈论米家酒楼打探的消息,那只会让这棋子提前暴露。
别以为这些太监宫女会守口如瓶,在宫里其实很无聊,甚至我少吃或者多吃一口饭,都是他们的谈论焦点。
如果他们将米家是我打探情报的地方传出去,不仅米家有危险,连我的安排也只能宣布失败。
“陛下。”米小姐行了一礼。
她相较于之前气色明显差了很多,不过却没有最先那般的拘谨。
“我可以放过米家,不过你们还是要为米家犯的错付出代价。”
“陛下请说。”她倒是没有多少意外。
“把这些人安排在五国这些城池的米家酒楼里,没有,那就去建,除了南封国。”
我给了她名册,里面记载士卒名字和城,一共不到三十人。
她只是看了一眼就把名册还给我,唉,曾经我也是有这样的记忆力,现在不行了。
南封国,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两到三年解决,甚至今年年底就能打到青宁城,所以不用再安排人手。
“行。”她自然没有拒绝的权利。
“回去吧,我不希望这个名册还有第三个人知道。”我进行了必要的恐吓。
“陛下放心,我以米家全族性命担保。”她郑重的说着。
“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尤其是米家内部的事,就找新上任的悯州太守帮忙。”
我安排了弦渠担任悯州太守,他之前管理的南宿郡、武幽郡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自打他去了两郡治理后,我就没再为悯州边界忧愁。
米小姐准备离开的时候,我说道:“这次对米家动手的是悯州车家,别再阴沟里翻船了。”
“多谢陛下提醒。”她再次行礼后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