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洪承畴入种花家
洪承畴降生时,家里已经非常贫困,父亲和祖父都曾中过秀才,也算是诗书之家。
少年洪承畴也读了几年书,但由于家贫辍学了,在家帮父母干活。后来由于其少年就有大志向,得到同族人的帮助,才得以继续读书。
洪承畴刻苦用功,博览群书,终于于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得以进入仕途。当时社会政治非常黑暗,民不聊生,压迫日益严重,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
屋漏又逢连夜雨,陕西大旱,人民再也生活不下去了,只有最后一条路,起来干他娘的,起义首先在陕西暴发。洪承畴当时是文官身份,在三边总督杨鹤手下。在和起义军作战的过程中,偶然显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名声大振。
洪承畴文武全才,有勇有谋,后来率领官军多次打败起义军,就连起义军首领高迎祥也被洪承畴设伏打败,最后活做,被崇祯杀害于北京。农民起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
但是现在种花军包围了西安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洪承畴命运发生根本性转变是他的手下们已经决定投降,而他还不知道。
他已经不在思考和农民起义军作战,全身心思考去对付白马军。由于上下不一条心,崇祯皇帝急功近利,洪承畴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指挥才能,造成了河西走廊的大败,明朝损失精兵十几万人,牲畜无数。
洪承畴带着二十多个亲兵一回到西安城,再也不出来了,任凭赵高怎么写信,他就是不回复,他岂会轻易投降呢。白马军后来没有办法,派了大军长期围困。崇祯皇帝急忙召开紧急会议,可惜远水解不可近渴。
最终在一天夜里,洪承畴手下打开城门,投降了白马军。就连洪承畴本人也被俘虏,从此明朝军队再也没有能力在陕西和白马军决战,处于完全的被动挨打状态。
农民起义军由于没有洪承畴所率领的明朝军队的残酷镇压,迅速得以发展壮大,卷土重来,主动进攻明军。明军三面作战,疲于奔命,明朝灭亡已经不远了。
洪承畴被俘,刚开始,洪承畴一心求死,决心做明朝的忠臣孝子,无论赵高如何以利益引诱,都不能动摇洪承畴的决心。
明军降将轮流劝降,都被洪承畴大骂而回。这一阶段的洪承畴心比铁坚,没有任何要投降的意思,有的人认为这是洪承畴在讨价还价,这不对。
以洪承畴早年所受的儒家教育,以他的家庭背景,还有他母亲对他的影响。他不可能没有任何思想斗争,就倒向敌人的怀抱。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也表现的大义凛然。
赵高对洪承畴无计可施,就求援于李岩,李岩可是明朝河南巡抚的后人。虽然受到洪承畴的侮辱,但却窥探出洪承畴心中有求生之心。是呀,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洪承畴已经表现的很不错了。
洪承畴顶住了一轮又一轮的劝降,我们要设身处地想一想,换了你比他强吗?不要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没有必要指责洪承畴!
赵高通过收买家奴得知洪承畴爱美女。天下之大,古今中外几个男人不爱美女,又有几个男人能过美人关。李岩每天派十几名美女陪伴洪承畴让他投降都没有用。
洪承畴别说美女,连饭都不吃了,彻底绝食。看来庸脂俗粉难入洪承畴的眼睛。绝色美女出场了。汉人姑娘白骨精引诱了洪承畴,让他吃了饭,有了求生欲望。
开始洪承畴,意志非常坚定,他宁死不降,一心想着为国捐躯。
赵高严防死守,生怕让洪承畴自尽。
在尝试了各种办法都行不通的情况下,洪承畴开始了绝食。面对他的绝食,赵高无动于衷,他任由洪承畴自尽,然后一次次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
如此反复几次,再强大的意志都会被瓦解。因为,人是天然有求生意识的,当洪承畴徘徊在死亡边缘,他的求生欲开始膨胀,但无论洪承畴自尽几次,李岩都会在关键时刻,把他拉回来。
明朝方面,大家并没有想着去营救洪承畴,因为,无论是崇祯还是其他明朝官员,都觉得洪承畴必死无疑,就算白马军不杀他,他也会自我了断。
据说,崇祯还为他举办了哀悼仪式。一方,是一次次救你于生死边缘的白马军。另一方,是已经为你举办了哀悼仪式的君主。
如果你是苦苦绝食求死的洪承畴,反复几次之后,你的心里,也会百感交集吧?
反复几次之后,赵高发现,洪承畴求死之心,没有那么强烈了。
于是李岩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步计划:派人劝降。
派了不少人去劝降洪承畴,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曾经的明朝将领或者明朝官员。
此举,有2个目的:第一,心理战术,告诉洪承畴,你昔日战友都投降了,就算你投降,也不是第一人。
第二,展现美好未来,告诉洪承畴,你的昔日战友,依然过着很好的日子,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种花王处处展示自己的君王格局、胸怀,展示投降后的美好生活,目的就是进一步瓦解洪承畴的意志,并暗示他,只要投降,一定会受到重用。
第三个阶段:李岩劝降,充分试探。李岩是重臣,还可以说是文臣之首。
去劝降洪承畴时,他是种花王办公厅负责人,而他的劝降很高明,只字未提“投降”的事情,一直在谈古论今。
没有详细记载他们谈话的内容,不过,我们也可以大概知道,他们都聊了什么。
无非是“种花王,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真正的忠,应该是忠于民,而非忠于君”等等,有利于洪承畴完成投降后心理建设的历史典故。
李岩谈话后,当即断定,洪承畴不会再以死明志了。他高高兴兴回去向种花王报告:“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将死之人,是不可能这么爱惜自己衣服的。而一个爱惜衣服的人,又怎么可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呢?
到了这个时候,种花王已经很笃定可以拿下洪承畴了。因此,几天后,他就去亲自见了这位明朝大将。
作为草原的大汗,种花王可谓诚意满满,但洪承畴却不行礼、不跪拜。
一般的上位者,可能都会生气了,但种花王没有。
他主动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身上衣服单薄,还直接脱下自己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
最终,这一系列的举动,彻底征服了洪承畴。
李岩请种花王一起,趁机去看洪承畴,给他披上御寒的冬衣。洪承畴也就顺势投降了。这个披衣都不重要,关键是攻破了洪承畴的内心防线。
至于大家关心的白骨精有没有出卖自己身体,我认为有的,这绝对不是野史。送女人给洪承畴吗?大家不要低估了政治家的胸怀,古今中外多少政治家为了自己的事业,什么都可以做。何况种花家本就民风开放,不同于明朝的纲常伦理。白骨精不是跟了海道长和马小云吗?
洪承畴最后失败,大明的精锐尽失,再也没有能力去说什么白马军退出陕西了。毕竟在西安城被围困了一个月以后,城里开始出现了没米下锅的现象,洪承畴的手下们深知外援无望了,为了避免人间惨剧的发生,不得已而投降了。
种花王看到洪承畴投降,不但没有责怪他一次一次的拒绝,反而更加的重用他。但是洪承畴虽然人最后在白马军为官,但是要求不帮助带兵攻打北京城,他不像别的明朝降将掉转枪头朝着自己人进攻。
种花王和李岩谈起洪承畴投降,李岩认为,首先,明朝已经日薄西山时日无多,而白马军却逐渐强盛起来。
明朝此时内有农民起义爆发,外有满清横行辽东甚至多次大败明军。面对这等危局,朝廷内部却腐败横行、党争激烈,根本无法解除明王朝的困局。洪承畴在凉州之战的失利就是被自己人给坑死了。
而白马军自种花王起兵以来,多次战胜草原部落,虽然没建立政权,但到了西安城这里后,已经控制了整个草原,北面到达种花王口里的北海。西面已经可以看到天山,东面在义州和后金对峙,南面又拿下了河西走廊,和陕西,山西。
甚至,威胁到了明朝的首都北京,而明朝却对此毫无办法。
第二、种花王的个人魅力远超崇祯皇帝。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种花王在河套草原期间,他顺应社会的趋势,以民生为依归,大力推行仁政,重视农业生产,以取悦民心。
种花王是汉人却十分重视草原官僚,当然更加重视汉族大臣和知识分子。他认为人才对国家有着无穷无尽的益处。他说:“惟多得人为可喜耳。金银币帛用之有尽,如收得一二贤能之人,堪为国家之助,其利赖宁有穷也!”
洪承畴被俘期间,种花王面对着这位明军陕西最高指挥官并没有进行歧视和侮辱,反而将其作为上宾,有求必应。
而崇祯皇帝,虽然兢兢业业的处理朝政希望能带明朝走出困境但自身刚愎自用、生性多疑的缺点也很明显。一代名将袁崇焕对明朝忠心耿耿、战功显赫,曾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和北京保卫战的辉煌胜利,创造了明清辽东战场上的奇迹,使辽东形势大为改观,被誉“明之长城”。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国之良将却差点死于崇祯皇帝的猜疑中。以至于有人说,自袁崇焕后,无论谁投降都是可以理解的了。
总而言之,在洪承畴心中种花王比崇祯皇帝强太多了。
第三、洪承畴正值壮年,渴望成就一番功业。
洪承畴也才49岁,还在从政的巅峰年龄,从他降后积极出谋划策来看,被俘时的洪承畴应该是不想让自己白白死去为明王朝陪葬。
由于洪承畴自身对明朝各地官员及防守力量十分了解,因此洪承畴在归顺后,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洪承畴尽心效力,先后收服了陕西和山西还在抵抗的明军,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手段来维持白马军的统治。
明朝方面则痛心疾首的描述:“九塞之精锐,大明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其实,到了这一步,洪承畴即便回到了明朝,也是死罪难逃。尤其是崇祯皇帝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性格,注定了这个结局。
洪承畴在李岩的劝说下,最终选择了投降,被封为平南将军。属于什么官呢?属于镇南将军下属,和袁崇焕相比,差距非常明显。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洪承畴在为明朝工作的时候,洪承畴的地位则远高于投降的明将这些人,洪承畴先后担任了三边总督和五省总督,属于明朝董事会的决策层成员之一。
但是到了白马军,洪承畴则是败军之将,属于员工个人跳槽。其实,白莲教对于投降的洪承畴并不看好。但种花王欣赏洪承畴,专门从白马军中,拨出了2个营分给了洪承畴管理。
对于攻明,洪承畴提议“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种花王没有采纳,直逼北京。
洪承畴又提出很多建议,也立下了不少功劳。
在制度方面,洪承畴建议采取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国家机构。在文化方面,洪承畴极力倡导草原部落的汉化,淡化差异。
毫无疑问,他的所作所为,实实在在地保护了许多普通百姓,也为白马军入住西安后的社会安定起到了大作用。
在他看来,投降,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照顾年迈的母亲、娇滴滴的妻子,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百姓。
必须承认,投降后的洪承畴,也一直在竭尽所能做实事。
只是,他以为的明主种花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种花王对降将一直有成见,处处在提防。
表现上,对洪承畴礼遇有加,可实质上一直在提防他,甚至连出门的自由都没给他。